我在大宋卖火锅_作者:孟冬十五(380)

  婆婆挑着两筐菜,要到城门口去卖,眼瞅着就要下雨,司南不忍心,干脆买了下来,还偷偷送了她一袋粮食。

  看着婆婆挑着担子往桥边走,司南忙迎了过去,“婆婆,您是想进城吗?让我家小子送您过去。”

  婆婆摇摇手,“不不,不去城里,就等你。上回得了小东家的恩情,老婆子不敢忘喽,晒了些菜干,你千万得拿着。”

  一边说一边把竹筐往司南怀里塞,生怕他不要假的。

  司南心里酸酸涩涩,筐里多是野菜,有长有短,有老有嫩,用茅草一捆捆绑好了,晾晒成干,不知收集了多久。

  “婆婆,这些都给了我,您吃啥?”

  “有蘑菇,还有肉,不愁过不了年。”婆婆扶着他的手,笑呵呵地说了起来。

  司南这才知道,他和唐玄搞的那个“蘑菇山”无形中帮了多少人。

  这位婆婆家的儿子早早没了,儿媳妇跟人跑了,只剩下她和一个小孙子。眼瞅着日子就要过不下去,刚好听到蘑菇山招工的消息。

  不要青壮,就要老人和孩子,每天摘摘木耳、晒晒蘑菇就能拿工钱,过年过节还发肉、发粮食。

  “多亏了你跟燕郡王,养活了多少孤儿寡母。这些菜都是在山上捡的,不值什么,快拿着。”

  司南却觉得,非常值。

  这些菜从春韭到秋葵什么都有,一看就是攒了大半年,就等着给他。

  司南不想让老人家失望,大大方方地收了。

  槐树挺机灵,拎起一袋红枣,悄悄地放进竹筐。

  司南说着话,转移婆婆的注意力:“您如果知道我今日会路过这里。”

  婆婆看看他,又看看唐玄,笑出满脸褶子,“十里八乡都知道,小东家今日同燕郡王回娘家嘛!”

  司南:……

  为什么十里八乡都把他当成受!

  到了崔家寨,崽子们熟门熟路地跟村里的孩子们玩到一起,尤其是小木头和小狗子,哪里有野鸭子,哪里有鸟窝,闭着眼睛都能找出来。

  司南和唐玄去了趟荒山。

  不,现在应该叫蘑菇山了。

  连连绵绵几个山头,再也不是从前那般光秃秃的模样。

  山上盖着许多土坯房,结实暖和,屋中还搭着土炕,只需几把柴禾,整间屋子都能暖起来。

  唐玄让人从沧州运来两船鸭梨树苗,村民们挖了坑栽在山上,又引来河水按时浇灌,只需好生照顾三年,就能结出脆甜的果子。

  树荡之间搭着一个个小暖房,房中烧着火墙,搭着椴木,暖烘烘的,不止有木耳,竟然还绿油油的小葱和韭菜。

  这些都是司南无意中提过的,没想到,唐玄把它变成了现实。

  司南抓着唐玄的手,舍不得放开。有许多话想说,又觉得矫情。

  唐玄都知道,反过来把他的手握进掌心,体贴地暖着。

  如今蘑菇山上住着不少人,第一批是从无忧洞出来的,后来又陆陆续续来了不少遭了灾的流民。

  他们用劳动换取积分,再用积分换粮食、住处、合法户籍。

  瞧着俩人黏黏乎乎的模样,大伙皆笑了。

  司小东家可真黏人。

  郡王大人也好宠!

  司南是受,实锤了。

  村里待女婿向来是做大锅饭,今年尤其热闹。

  除了唐玄,还有几位新姑爷。

  如今日子过得好,崔家寨的小伙子们不愁娶媳妇,女儿更是不愁嫁。

  今年的大锅饭有些特殊,没用铁锅,而是搬来一个足有两人合抱的大陶缸,底下架上木炭,小火慢慢煨着。

  崔家寨财大气粗,买了上百斤草鱼和大青虾,掺着萝卜、茄子、干豆角、黄豆嘴、鱼肉丸、冻豆腐,总之能放的都放了,用茅草和黄泥封上锅盖,焖出一锅农家自制版“佛跳墙”。

  老人孩子娘子们先盛,男人们等在后面,大碗装了菜,往树边井沿儿一蹲,边吃边唠嗑。

  司南和唐玄也不例外。

  那些外村来的女婿们,乍一见到他俩还有些惶恐,一顿饭下来就熟了。

  一场大雪,天又冷了。

  村里了小池塘结了冰,厚厚的一层,像一个天然滑冰场。

  司南把自行车轱辘绑上茅草,后面拴着自制的小雪撬,拉着孩子们在冰面上玩。

  没一会儿就蹬出一身汗。

  孩子们却没尽兴,笑闹着,还要玩。

  唐玄换下他,骑着车子拉雪撬。

  司南不仅不感激,还使坏,和孩子们一起坐到雪撬上,坏兮兮地喊:“快点,再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