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宋卖火锅_作者:孟冬十五(386)

  向官家赔礼道歉去了。

  玉堂巷总店,雅间。

  赵祯睨着司南,似笑非笑,“胆子越来越大了,连我都敢算计。”

  司南腆着脸装无辜,“误会,真是误会。郡王说官家爱吃贻贝,今日又是元宵灯会,小子在总店这边准备好了海鲜锅,想请官家尝尝鲜。没承想郡王会错了意,把您带到分店去了……”

  赵祯呵呵一笑:“接着编。”

  司南吐吐舌头,一步步挪到唐玄身后,扶着他的肩,只露出半个脑袋,可怜兮兮地瞧着赵祯。

  赵祯……可耻地被萌到了。

  他此生儿女缘稀薄,最疼的就是这般聪明又懂得服软的小孩子。单论模样性情,司南比唐玄更能博得他的喜爱。

  “不是说准备了海鲜锅嘛,还不端上来!”话虽说得凶,眼中的暖意却藏不住。

  司南顿时咧开嘴,笑嘻嘻道:“这就去,马上来,小子亲自给您配菜,不让旁人碰一下。”

  赵祯笑骂一句,终究没绷住。

  唐玄不如司南爱说,他对赵祯的孺慕之情只体现在行动上。不等随侍的宫人动手,他便不声不响地安排好了一切。

  看着眼前的方巾小料、杯盘碗碟,赵祯只觉窝心。他虽没亲生儿子,却得了如同亲子般的唐玄,知足了。

  海鲜锅上桌,司南和唐玄一左一右,一个挑鱼刺,一个剥虾壳,那叫一个乖巧孝顺。

  赵祯不知不觉就吃多了。

  司南在小炉子上煮了碗豆浆,拿黑陶茶碗盛了,热热地送到他跟前。

  赵祯尝了一口,不由感叹:“今年寒气重,虽已立春,依旧雨雪不止,若那些孤儿老弱都能喝上这样一碗热豆浆,我便心安了。”

  “臣明日便去准备。”唐玄道。

  赵祯笑问:“你打算怎么做?”

  唐玄看向司南。

  司南默默地从屁股下面抽出一叠纸,递到官家面前。

  那是一份计划书,关于组建“外卖社”的,特别之处在于人员要求,妇人与孩童优先,这是从来没有过的。

  这时候司南也不忘拍马屁,“小子记得,去岁洪灾,官家曾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小子也想到一句,‘授人以渔不如建个鱼塘’,同郡王一合计,便想到了这个法子。”

  赵祯看着他,缓缓地应了声:“好。”

  这一刻,他突然不再纠结司南不肯做官了。虽然他没有担着一官半职,却处处为百姓着想。

  而且,为的是那些弱势的百姓。

  好心总是有好报的,司南在这里跟官家商量着如何帮助百姓,百姓们同时也在为火锅店造势。

  有人把司南在满庭芳门口拦住官家的事写成戏文、编成段子,在瓦子里演绎,酒楼食肆传唱。学士举子们作诗词、写文章,夸司南,赞官家,一时间传为美谈。

  官家得了名声,司南有了体面,这件事被录在邸报上,送往各府州县。

  满庭芳火了。

  尤其在女子之中掀起一波涟漪,各地纷纷效仿,辟出一些只接待女子的酒楼茶馆,生意意外的好。

  满庭芳更是红火,甚至有西、南二京的贵妇人随着子侄辈来到汴京,就是为了到满庭芳瞅一瞅,转一转。

  皇后曾待过的那间暖阁,成了妇人们的打卡圣地皇后是被高滔滔请来的。

  听说了司南的那个“鱼塘”计划,皇后对他更为满意,乐得给他这个脸。

  不得不说,自打皇后来了一遭,满庭芳的地位顿时不一样了。在此之前,不少人因着这里曾经是歌伎馆心存偏见,这时候,再也没人敢说三道四了。

  皇后都来了,谁还敢说这地方不好?

  那些原本不屑一顾的官夫人,纷纷放下架子,来了一遭。而且,专点皇后待过的“凤仪阁”。

  难能可贵的是,满庭芳招待的不仅有贵妇人,更多的是平民女子,只需花上二十文,点一份小火锅,就能在园子里游上大半晌。

  一位村妇壮着胆子进了一次,回去就嚷嚷开了:“里面好看得不得了,火锅也忒好吃了!吃饱了喊上一声‘服务员’,就有穿着‘制服’的小闺女小伙子过来送豆浆,热乎乎的,美滴很!”

  来得人更多了。

  司南赚得盆满钵满。

  张衙内气歪了鼻子,“不用等了,去找刘衡,把园子买下来,我看姓司的还如何瑟!”

  小厮颠颠地去了。

  夜深了,司南正要插门,就见刘衡急匆匆拐进巷子。

  司南怔了怔,迎了出去,“世叔怎么这时候过来了?可是找刘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