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敏柔声道:“我总是信你的。只是,你也要保重自身,莫要让我跟着担忧才是。”
林如海笑了笑,低头把一碗参汤都喝了,温和地劝贾敏:“你先回去休息吧,我这边还得等一会儿呢。”
贾敏情知拗不过他,便也不强求,只道:“我先去看看瑛儿,你也早些回房。”
林如海连连应了,亲自送了她出去,便又埋首在卷宗里了。
都说万事开头难,到了林如海这里,却是保证后续,不人走政息才是最难的。
他要建的孤寡院虽然是公益事业,但官府明显是不会出多少钱的。
官府出的,只能是名头,更多的资金,还是要自己筹措。
林如海不缺钱,也不吝啬每年出个千儿八百两银子。
但他在太原任职的时候还好,等到他三年任满,就算为着避嫌,也不能再往太原的孤寡院投钱了。
而接任他的同僚,一是不一定有他这样的家业;二是不一定愿意出这笔钱。
因此,在他的任期之内,要先把后续的资金问题给解决了。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少不了要动员当地的富商、大户。
可是,无缘无故的,谁又愿意每年都往里填一笔明显是没有收益的钱呢?
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想让人出钱,总得给出能令人心动的东西。
——名,或者是利。
林如海盘算良久,决定从几家平日里颇有口碑的富商入手。
因为,人一旦有了一定的钱财,就会想着求一个好名声。
这年头,一个好名声,真是太重要了。
不说远的,就前两年,河北安化那边,就有一个抢劫犯,因至孝而减刑的。
这虽然对那些被他抢劫的人很不公平,但世道就是如此。
在这个“皇权不下乡”的世道上,地方上的治理,除了法制之外,也离不开德制。
很多时候,对底层的百姓来说,道德的约束,远远大于律法的约束。
这也不是不能理解。
因为,大多数的平民百姓,都是不识字的,更别说懂得律法了。
既然不懂,又何谈遵守?
而道德约束就不一样了。
像是“孝悌”之道,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
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团结四邻,助人为乐……
这些质朴的品质,老百姓或许不一定会写,也不一定能说出来,但他们大多数都在这样做。
因此,官府很多时候,也不得不牺牲一些律法的威信,加强百姓的道德感。
而“孝”之一字,可谓众德之首了。
当然了,林如海想要这些富商出钱,自然不能是替他们谋什么“孝悌”的名声。
因为本身这些有一定声望的富商,都很是爱惜羽毛,绝对不会允许自己在私德上有瑕疵。
而林如海,也不单单是要替他们谋一个“友爱乡里”的善名。
他还要在道德上绑架一下他们,再把他们高高抬起来,当做道德楷模的选举标准,以刺激那些不愿意出钱的人。
而且,按照林如海的最终设想,是要把为孤寡院捐赠打造成一个门槛,要让后来的富商们,挖空了心思,想方设法地把钱往孤寡院里送。
当然,这些事情,交给幕僚去办即可,林如海只需撬开了第一扇门即可。
可这第一扇门,却也是最难撬的,他自然要全力以赴,仔细应对,给后续的事情开一个好头儿才是。林如海花了三天的时间列了个章程, 并和苏、文两个幕僚商议修改了许久,这才定了下来。
哦,对了,苏幕僚与文幕僚在上次宰白鹅一案里, 也沾了光, 分别得了个“府经历”的职位。
这个职位是知府的属官, 有些特殊。
按照朝廷的律隶, 这个官职应是正八品。但也有特殊情况的,可以没有品级。
而两个幕僚的这个府经历,就是没有品级的那种。
饶是如此, 他们两个已经很满足了。
毕竟, 他们总算是跨过了由吏到官的那道槛儿。
而且, 林如海也承诺了, 只等他们下次再立了功, 就给他们请来正式的品级。
这个承诺, 让本已经心满意足的两人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也让他们雄心再起, 重新燃起了熊熊斗志。
别的不说,单说从那以后, 两人都开始主动到林如海这里借书来读, 还会趁林如海闲暇的时候前来请教。
这就让林如海很是欣慰。
毕竟, 他以后要做的事肯定越来越多, 而这两个人, 必然还是要跟着他干好些年的, 两人的能力高了,也就能为他分担的更多。
如今,他们肯主动上进, 林如海自然是乐见其成的。
而且,林如海替两个幕僚谋官的事,在幕僚界也掀起了不小的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