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红楼之重生之后_作者:松影明河(340)

2020-11-19 松影明河

这其中,最容易解决的反而是资金问题。

那些当地的富户们一听说要筹款建书院,一个两个都捧着银子送上来,唯一的要求,就是多给他们的家族几个入学的名额。

当然,若是几位先生愿意收下一两个做亲传弟子,他们更是乐意之至。

但林如海早就私下里和五位先生商量过了,他们不会特意收亲传弟子,会对入学的学生们一视同仁,以便从中发掘出好苗子,再重点培养。

他们的目标就是,在三年以内,至少也要教出五个秀才!

至于三年之后如何,林如海已经向他们保证了,他三年之后,会向圣人申请连任,直到太原的教化事业有了成果之后,才会离开。

交趾这种地方,因为情况特殊,除了那些想捞钱的,很少有官员愿意来这里任职。

因此,若是林如海主动上书要求连任,圣人有八成的可能会批复。加上林如海又透漏出,布政使王大人也会连任,众人就更放心了。

交趾多密林,林中有许多年份久远,质地细密的树木。

原本当地的官员是准备伐木造屋的,但林如海见周围植被覆盖密集,怕万一走了水,将一摊心血毁于一旦,便坚持挖窑烧砖。

至于那些在中原十分稀有的树木,林如海联系了以前在江南和山西认识的富商,以当地人不敢想象,在江南、山西却十分实惠的价格卖了出去。

筹到的钱他也没让这些商人送来,而是托他们换了一批急需的书籍来。

这一批木材运回去,这些商人个个都会赚得盆满钵满,对于林如海这点儿要求,他们自然是拍着胸脯,满口答应。

——反正他们来交趾又不止来这一回,林大人都说了,来日方长,他们再来的时候,顺便把书带回来就是了。

当然了,随着书籍一起带回来的,还有各种中原出产的丝绸、瓷器、精美的雕刻等等。

他们不但帮林如海带了需要的书籍,更是免费赠送了一批文房四宝。

当然了,还有给林如海的各种产自江南或京城的精美器物,说是体谅林大人远离家乡,有这些东西,可以聊慰思乡之情。

林如海当然知道,这些人就是变相地给他送礼,以便能保证他们的这条商路畅通的久一点儿,让他们多赚一点儿。

对于这种事情,林如海本身并不反感。

因为交趾也的确需要这些中原和江南的大商家来打开商路。

要不然,再多的好东西,卖不出去,也都白搭。

既然收了这些东西能让双方都安心,他自然不会往外推。

等一座书院建成之后,正逢第一批书籍送到。

林如海翻了翻,油墨味儿十分清新,字迹也很是清晰,书上的注解都是林如海和五位先生亲自批注的,浅显易懂,十分适合初学者。

林如海满意地点了点头:“诸位有心了。”

那几个商人暗暗松了一口气,纷纷拱手笑道:“没误了大人的正事就好。”

“几位言重了。”林如海顺势就邀请了他们参加太原书院的开学仪式。

读书人的圈子,一直都是商人们向往的,几人自然是欣然应了,表示那天一定会准时前往。

他们心里已经开始琢磨,到那天去的时候,送什么贺礼合适了。

至于林如海说的捧场就好,他们也就是听听而已,除了傻子,谁也不会当真。一晃三年过去了, 太原书院也进入了正轨。

经过五位先生和书院学生的共同努力,终于在今年的府试中,书院里出了七个秀才。

虽然这府试就是太原府举办的,但出的考题却是林如海根据京城那边的水平出的, 录取的要求也是以京城那边的为标准。

虽说大夏文风最胜的地方是江南和江苏, 但京城的学子也有过人之处。

因此, 能有这个成绩, 大家都很满意。

林如海甚至特意写了一封奏折,把这七个学子的卷子夹在其中,递到了圣人的案头。

这个举动, 在许多朝臣看来都太过大惊小怪了。

可再想想交趾那不通教化的穷乡僻壤, 倒也勉强能理解林如海和圣人的激动了。

圣人仔细看了七个学子的答卷, 又命人传阅朝臣。

原本还有些不以为意的朝臣们, 在看了考题和答案之后, 都沉默了。

——他们原本以为, 这考题出的肯定是照顾了那些学子。

可实事证明, 这些考题的水平, 与京城这边的不相上下。

那些学子的某些观点虽然稚嫩了些,但这是眼界所限的, 至少他们写文章的水平, 绝对对得起这“秀才”的功名。

时任副都御史的连闻声左右看了看, 立时便出列为他的好友表功。朝中还有林如海的同年、同乡、同窗等, 见有人发声了, 纷纷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