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里暗暗发苦:今年给太孙出了这样好的主意,只怕明年的寿礼,还要着落在他的头上。可是这世上哪那么多便宜的好货?
罢了,走一步,算一步吧。
到了圣人万寿那日,太孙的寿礼果然大放异彩。
圣人本就对这个嫡长孙偏心,便是他准备的普通,圣人见了也欢喜。如今见心爱的孙儿准备的寿礼这样别出心裁,可见是用了心思的,圣人乐的嘴角都快咧到耳后根儿了。
且不说众皇子皇孙如何的羡慕妒忌恨,只说万寿节过后不久,圣人就收到了史鼎的秘奏,说是茜香国蠢蠢欲动,似有进犯之意。
这件事本就在意料之中,圣人是丝毫也不惊讶。让圣人觉得有意思的是,史鼎的密折已经到了有数日了,可南安王那里,却是半封奏报也无。
这究竟是南安王的斥候不中用呢,还是南安王起了别的心思?
但无论如何,圣人既然得到了秘奏,就不能坐视不理。
至于南安王的事……虽说攘外必先安内,但茜香国的患处已然近在眼前,也只能让南安王再多蹦哒几日了。
倒是在史鼎的奏报上,圣人发现了一个可用的人才。
——王子腾。
史鼎在秘奏里坦言,许多细节都不是他发现的,而是与他要好的王子腾发现,私底下说给他听的。
圣人看了,不禁一笑,心道:史鼐是个狐狸,怎么他一母同胞的弟弟,却是个憨憨?
但在军中安插人手,圣人还就喜欢这样的憨憨。
因此,圣人给史鼎给史鼎回了秘旨,让他继续密切关注茜香国和东南水军,尤其是要多关注南安王的动向。
无论南安王是想养寇自重也好,还是真的本事不济也罢,茜香国灭了之后,南安王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若是这代的南安王识趣,圣人还可以赏他个爵位,让他们一家子回京城荣养。若是不识趣……
呵呵!
* * * * * *
这日,训练结束以后,史鼎便邀请王子腾到他家里来喝酒。王子腾也不推辞,只让随行的小厮回家说一声,便和史鼎勾肩搭背地一块儿走了。
因着两人是一块儿从京城调过来的,走的还是同一个门路。因此,两人经常一起喝酒,也没有觉得奇怪。
南安王也就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因两人出身金陵四大家,是老牌勋贵而警惕了大半年,后来见他们每日里和别人一样,除了练兵就是喝酒,也并不四处串联,就慢慢放下了心来。
对此,非但王子腾对南安王的智商表示不屑,史鼎也觉得南安王是个大草包。
——他们要是真的有心串联搞事,哪里会让你察觉?自然是要秘密的、悄悄的了。
而且,他们刚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什么都没有搞清楚呢,自然是要先熟悉环境,站稳脚跟儿再图日后了。
这只盯了大半年就放心了是怎么回事?
亏他们俩来东南之前,还在一块儿商量了四五种的应对方案呢。
这下子,是全都用不上了。
若是换做王子腾坐在南安王的位置上,对有威胁的人,紧密盯上三年是基本,就是三年之后,也要让人时时关注,务必将可能出现的意外,都扼杀在萌芽中。
“子腾兄啊,不是谁,都像你这么老奸巨猾的。”史鼎拍了拍王子腾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
“嗯?”王子腾皱眉扭头,“老奸巨猾?”
史鼎意识到,自己又用词不当了,急忙改口,“哦,是老谋深算。”
王子腾:“……”
——这个也没好多少。
不过,和史鼎共事了这么久,对于他的文学素养,王子腾早就不抱希望了。
于是,他话锋一转,便直接说起了不需要文学修辞的正事,“这南安郡王是要养寇自重啊。”
史鼎道:“这就是那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咱们俩才来了多久,就知道茜香国已经开始调兵了,却不见一匹信马往京中送奏折。”
史鼎在锅底里涮了一块儿无刺的海鱼肉,扭身冲王子腾一笑,是调侃也是讥讽,“我说子腾兄,这南安王是哪来的自信,他能靠一己之力,应对茜香国大军的?”
然后他一下子将又香又嫩的鱼肉塞进嘴里,“唔”了一声,露出享受的表情,“好吃,好吃。”
作为一个北方人,史鼎原是吃不惯鱼肉的。他喜欢吃的,是羊肉。但这海中的鱼,口感却并不比羊肉差。
王子腾拿着公筷,又往翻滚的锅底里下了几块儿不同颜色的鱼肉,一边给自己添酱料,一边说:“若是老王爷还在,东南水师的确能够应对茜香国。南安王这是只有赵括的本事,却把自己当白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