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帝王可以亲政的代表,就是及冠成婚。
自古以来,男子大多二十而冠。
但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也有许多人为了担负家业,提前加冠的。
如今,圣人的身体还不定能支撑多久。当务之急,就是要为太孙加冠,给太孙娶妃。
至于茜香国和南安郡王,反而要往后靠了。
见史鼐明白了自己的意思,圣人放下心来,对太孙道:“你到了读书的时候了,就和史卿一起去无逸斋吧。”
太孙虽然担忧圣人,但他更知道,此时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他又对戴权叮嘱了一番,便道:“皇祖父,孙儿告退了。”
“臣告退。”
今日的课程,史鼐并没有像往日一样,而是为太孙分析了一番朝中各大臣的派系、爱好、和政治倾向。
这些,往日里圣人也对太孙说过。但圣人是站在君的角度上说的,史鼐站在同僚的角度上看,又是另一番感悟。
太孙默默听着,仔细记在心里。
末了,他对史鼐郑重行礼:“多谢少保。”
史鼐急忙侧身避开,苦笑道:“只要太孙保密,莫要让人知晓是臣对太孙说了这些,臣就感激不尽了。”
要不然,他怕是走在路上,都有可能被人套麻袋。
这个道理,太孙也明白。因此,他保证道:”少保放心,此事绝对不会外传的。”
“今日的课程,就到这里吧。太孙殿下,臣告退了。”
“少保请。”
史鼐退出了无逸斋,才算是松了一口气。
今日向太孙讲述群臣的情况,本是不符合朝堂潜规则的。而且,他也不是完完全全的就是一片赤胆忠心。
他对太孙说的这些,难免参杂了他自己的政治倾向和政治理念。就算太孙再理智,听了这么多,也会有先入为主的倾向,会被他的政治理念所影响。
史鼐并不需要太孙日后处处支持他,只需要两人的政治理念有重合的地方。
那么,他日后行事,就会少掉许多阻力。
不过,他如今,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需要抓紧去做。
——今日,圣人特意把他留下,又提到了为太孙加冠选妃的事,为的就是让他把这个消息散播出去。
至于为什么选他来做这件事,而不是其他几部的人。除了选妃之事归户部管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圣人有意从武勋中为太孙遴选正妃。
当年太子选妃的时候,是太平盛世,文官逐渐受到重用。
因此,太子妃张氏乃是文官之家选出来的。
可是如今不同了,太孙既然有那“教化蛮夷”的心思,日后必然是要重用武官的。
那么,太孙的正妃,就该优先考虑武勋世家。
后日就是大朝会了,他得在此之前,把这个消息散播出去。太孙要选妃了。
这个消息, 就像是滴进了油锅里的凉水一样,迅速产生了一系列的链锁反应。
无论是文臣还是勋贵,都眼巴巴地瞄着太孙妃的位置,想让自己家里出一个母仪天下的皇后。
而那些家室不够的, 也想着做个太孙嫔, 日后也是一宫主位。
但也不乏有识之士, 从这件事中看到了更深层次的东西。
——听说东南那边不太平了, 圣人居然在这个时候给太孙选妃,原因只能是一个:圣人的龙体,的确是欠安了。
而最为消息传播的源头, 史鼐家的门槛差点儿没被人给踏破了。史鼐无法, 只能闭门谢客。
也幸好他位高权重, 他闭门谢客, 也没人敢有意见。
到了大朝会这日, 圣人撑着身体上了朝。众大臣都知道圣体违和, 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都没拿到朝堂上来说。
而真正的大事, 都是写进折子里的,从来都不在朝堂上说。
因此, 今日的朝会, 就只说了一件事:命四品以上官员的嫡女, 还有直隶地区的良家子, 凡十三岁到十七岁之间, 未有婚配者, 皆可到户部报名,替太孙选妃。
在这件事情上,圣人秉持了一贯的仁德, 并没有强制要求适龄女子一定得参选,而是全凭自愿。
虽然史鼐觉得,十三岁这个年龄太小了。但在这档口,他也不好提这种事,以免被那些“有志向”的人家记恨。
记录名册这种事情,肯定是不用史鼐这个户部尚书亲自来做的。他直接把这事分配给了金郎中,命他自己挑几个员外郎或主事负责收录秀女名册一事。
而他自己,则是带着两个侍郎和户部其他官员,负责准备与茜香国开战所用的粮草。
虽然目前对大夏来说,最重要的事是太孙选妃。但茜香国蠢蠢欲动,一场战事已是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