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是大非上,孙氏历来是不含糊的。
贾代善道:“先生的事代化哥哥也有了人选了。”
孙氏好奇地问:“是哪一个?”
她觉得如果先生好的话,就直接让贾政入家学也不错。
贾代善道:“代儒不是中了举人了吗?他不想再考,也无意为官,就让他来掌家学好了。”
贾代儒虽然中了举人,可名次实在是不怎么样,仅在孙山之上。
他自觉没有中进士的资本,又惧怕官场的勾心斗角,就一直窝在家里,没动弹过。
这次,贾代化和贾代善商议这件关乎家族的大计时,因着他也算嫡系,就叫上他一起听听。
听说族里要立族学,贾代儒便忐忑地毛遂自荐了。
贾代善皱着眉,不怎么乐意,“你好不容易考上了举人,正该刻苦攻读,再接再厉才是。”
算起来,贾代儒算是他们家里第一个有功名的。
他们家嫡系人少,贾代善都想好了,等贾代儒中了进士之后,能考中庶吉士最好。
如果考不中,就替他谋个外放,到富饶之地去攒攒资历,日后在朝中也是个助力。
反倒是贾代化更理智点儿,耐心地询问贾代儒,“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贾代儒小心地看了看嫡兄的脸色,嗫嚅道:“我……我觉得我考不上进士的,也不想再考了。”
读书太辛苦了。
他如今也是坐拥万贯家财,就算什么都不干,也足够一辈子衣食无忧了,做什么非得辛辛苦苦地读书呢?
贾代善恨铁不成钢地瞪了他一眼,“真是胸无大志!”
贾代化示意他稍安勿躁,对贾代儒说:“就算你不想再考了,举人也是能做官的。凭咱们家里的关系,安排你到兵部去做个笔帖式,也是轻而易举。”
现如今,贾代化还任着兵部尚书呢。
就算他不揽权,不管事,安排族弟做个笔帖式,还是轻而易举的。
虽然笔帖式只是个九品的小官儿,但凭他们家的人脉,也不失为进身之阶。
但贾代儒还是摇头,推拒道:“官场险恶,愚弟不想涉足。”
那就没办法了。
好良言难劝该死的鬼。
虽然这话不太准确,但意思是一样的。
贾代化按住了要动怒的贾代善,劝说道:“家学里招的都是本族子弟,有个长辈镇着也好。”
贾代善没好气地瞪了这个不争气的弟弟一眼,还是妥协了,“既然你下定决心要管家学,那就要管好了,别让小辈们调皮捣蛋。”
“是,兄长。”贾代儒暗暗松了口气。
不管贾代善心里怎么对这个弟弟恨铁不成钢,但在自己母亲面前,他是不会露出来的。
他虽然不管后院的事,但却不是傻子。弟弟贾代儒虽然和他是一个爹,但毕竟不是孙氏生的。
孙氏待贾代儒虽然不苛责,甚至比起外头好些嫡母,孙氏甚至是十分慈爱了。
但不是自己生的就是不一样,总是隔着一层的。
如今贾代儒一直不出息,孙氏虽然嘴上会说几句,却不会往心里去。
但若是贾代儒真的发奋图强了,孙氏嘴上自然会夸赞,但也会觉得他占用了本该是自己嫡亲儿孙的资源。
虽然贾代善觉得,如果贾代儒肯好好做官,虽然会占去一部分资源,但更会带回来更多的回报。
但他说这些,孙氏是看不见的。
因为,做什么事,都得有个前期投入吧?
果然,听见贾代儒不愿意做官,宁愿去管家学,孙氏赞许地点了点头:“你们想的很是,家学是咱们老贾家的根基,总还是咱们自家人管着,才让人放心呢。”
然后,贾代善便趁机道:“代儒的学问,教政儿是绰绰有余了。而且,那是政儿的亲叔叔,也比外人更有分寸。不知老太太意下如何?”
当然了,更重要的是,贾代儒绝对不会出去乱说的。
孙氏心里已是肯了一半了,但还有一点儿,她得问清楚。
“那敬儿也去家学吗?”
贾代善道:“敬儿跟着厉先生学惯了,就不进家学了。再者,他已经是秀才公了,再跟一群小的一起读书,那不是欺负人嘛。”
听说贾敬不去,孙氏就彻底放心了。
虽然在贾政没有出生之前,贾敬作为第三代嫡系里的头一个孙辈,也曾独得孙氏宠爱。
但堂孙子毕竟比不上亲孙子。
特别是在贾敬和贾政有了矛盾之后,孙氏看贾敬就更不怎么顺眼了。
在她看来,能把两个孩子分开就很好,省得日后再闹出事来。
至于贾赦,她问都没问一句,显然是由着贾代善自己安排了。
对此,贾代善也暗暗松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