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女博士重生到民国守旧家庭_作者:唯刀百辟(308)

2018-03-17 唯刀百辟 民国

  几个学生一边一惊一乍跑过去,跑出去几米远,一个学生回头来道过歉以后,又往车窗上扔了一张招纸。两人往前看,并不宽敞的沿河街道上全是熙熙攘攘的学生。眼见车开不过去了,两人一道下车来,将车停路边杂货铺前,沿河走过去。

  楚望看了眼手里那张抗议招纸,上头写着——

  上海是中国人的上海!

  然而帝国主义自强迫开埠以来,上海租界上的中国人,吞声忍气地蜷伏于帝国主义的压迫之下,比奴隶还不如!

  我们忍无可忍了!我们已经已经预备牺牲一切,冒犯各种困难与危险,为全中国反抗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作前驱!

  废除不平等条约!

  收回租借地,取消领事审判权!

  让日本资本家迁厂回国!

  我们希望全上海的中国人联合起来!

  我们希望全中国被压迫的四万万同胞闻风起来!

  ……

  看完以后,她将抗议招纸折好装进衬衫衣袋里,与谢择益一路沉默着前行。若是往常,她仍觉得他与她是没多大区别的同类;也只在这一瞬,她才突然意识到,他也是周围学生们的抗议对象之一,若非今天他没穿军装,否则一准连带她一道成为泄愤对象;可脱了军装,他也就与旁人没什么区别。

  能在租界里有一席之地人人都是衣冠楚楚,从穿着而言,一眼便可知谁是侵略者,谁是资本家,谁是二等公民,歧视与压迫随处可见,是有形的。在往常是动辄殴打黄包车夫的巡官,是苏州河里的无名尸骨;在今天,所有受歧视与压迫的愤怒统统爆发出来,便是学生手中的怒吼与被这民族动荡吓到不敢开门的外国商铺,都是有形的。她无端的为这歧视与愤怒的有形而动容——不像一百年以后,存在于小组作业与共事关系中无形的歧视,让人找不到,摸不透,无从发泄。也因此,好几次她都冲着游行人群远远挥舞拳头,嘴里嘀咕道“上海是中国人的上海!”“日本资本家迁厂回国!”

  谢择益看她时不时发一阵疯,只跟在身旁微笑。因为戒严,一趟电车停在河边,夕阳里头两条冰冷而亮晶晶的轨道与河水并排伸向远处,这个城市繁华与贫困交汇的边缘。车大约停得太久,开电车的师傅打起了盹,车厢里的人却是够安静。头等车厢里西装革履的商人们读着报或是做着数独题,二等车厢里邻座认识与不认识的人互相搭讪起来;突然里头有个人红头发的商人注意到谢择益,在两人走近时轻声喊道:“谢先生?哦真的是你。听说码头、闸北与宝山路都闹得很厉害,我以为工部局全都出动了。”

  一等车厢陆陆续续有人望出来。

  谢择益微笑道,“洛克霍德先生下午好。听说商铺关门,趁散步出来,正好陪同女士买西点。”

  “听说总工会出动,闹得很厉害。商务印书馆附近住户中午听见不少枪声,从那一边一直封锁过来——前头也不能去了,我刚从起士林那边过来,也快封锁了,现在去不知还来不来得及——”

  电车停在路边,意味着连通过来的电线线路也切断了;也昭示着上海某个或是某几个地方正经历一场浩劫。两人谢过洛克霍德先生,二等箱里便有人起哄道:“吃西点趁早喽,赶跑外国人,再没西点吃!”

  楚望听闻便真的沿街跑起来,谢择益在后头微笑着跟上。眼见起士林咖啡店就在眼前,白俄店老板冲她大喊:“当心水坑!”

  夜已初上,因戒严断电,原本高楼的霓虹也没亮,险些没注意中间正对着一滩集水坑;近了一些,才发现地上明晃晃一滩影子,在地势低洼的起士林店外汇成一条宽阔水洼。突然她手被牵起,一侧头,谢择益将她右手拉高,低头看着她,嘴里数道:“三,二——”

  两人一同跨出去,带着她一个小小蹦跳跃过水坑。

  跳过去以后,店老板与伙计一同笑了起来。面包师傅是个年轻捷克小伙,正端着一盘刚发好的面团探出头来,用卷舌的英文大喊一声:“断电!电炉起不了火。”看她有些沮丧,又笑着说:“碳烤炉还能用,只没有往常松软。”

  眼巴巴等在烤炉前时,眉清目秀的捷克小伙用腔调十分可爱的英文同她搭讪。

  谢择益立在旁边同白俄老板聊天,眼光时不时朝烤炉这边投过来。

  一炉黄油羊角包出炉,她嘴里念叨着:“六只,六只,装三只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