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要让郑王如何想?
郑王事后得到消息时。
已经晚了。
皇帝无事。
皇帝拉拢的军中实权人手,就不可能那般容易动摇。
皇帝握着京都的京权。
郑王安排的钉子,自然就是没能利用上。
想夺宫。
这连发动的机会,都没给用上。
郑王能如何?
郑王很无奈。
“成王败寇, 本王输的不甘心。”
郑王很清楚。他的两个弟弟, 不管是吴王,还是楚王,现在各自的王府里那是吃吃喝喝, 玩乐不思蜀一样。
实则嘛, 都是过一天, 算一天。
输了。
郑王是不甘心的。
当初,三王能走到一起。
愿意拱了郑王上位。
那自然各自协商了好处的。
那两位皇弟愿意帮衬, 就是不想在京都过一辈子, 真给当猪的一样养着。
他们亦想做实地的藩王,想尝一尝权利在手的滋味。
郑王呢?
郑王就是着东宫动摇,正统帝再是匆匆驾崩。
哪怕扶一个小儿皇帝上位, 做了摄政王,那是掌天下权。
至于后面会不会再把小儿皇帝换下去,自然坐一坐至尊之位?
这还用说吗?
如果有机会,肯定要自己尝一尝九五至尊的味道。
那一把龙椅对于一位皇子而言,是有莫大的吸引力。
说到底, 郑王一直不甘心。
废太子倒台了。
宋王倒台了。
他成了父皇的长子啊。
明明当年他有贤名,在朝廷各部中,也是历练了实职。
君父吩咐的差遣,他哪一样都用足了心思。盼着君父满意。
那些年,为了办好差遣。
他吃了苦头,为了天下黎民。
可在父皇的眼中呢?
他只是做贤王的料。
那龙椅上的至尊,从始至终,父皇没瞧过他一眼。
凭什么?
郑王当然不甘心。
这些年里,太宗皇帝留下来的辅臣们,对于郑王还是盯得紧。
哪怕是正统帝呢。
明面上对兄长极好,赐着王府,赐着美人,赐了名爵。
可实际上呢?
就是养着闲人。
原来正紧的差事,那实权是别想摸了。
能做的就是在王府里,做一个享受的王爷。
对于一个有抱负的皇子王爷,这真的不是一种人过的日子。
权利的滋味,享受过的人,没人能舍得丢了。
哪怕郑王还有一个名议上的宗正令的位置。
可实权呢?
正统帝没给。
正统帝还贴心的,给郑王配了两位副职。
总之,这是给郑王排忧解难的。
这等贴心的举动,让郑王更难受。
名头担了,实权没有。
京都的王府生活。
郑王觉得活着,跟一具行尸走肉,那有什么区别?
“……”
幕僚想劝话。
郑王轻轻摇头。
“先生,本王这王爷外面,现在怕已经被盯紧了。”
郑王已经得到了一些消息。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郑王的母妃在后宫沉浮几十年。
哪怕这些年里,正统帝一直在慢慢的清扫了后宫。
那又如何?
总有一些早年沉下去的钉子,那是没有拔掉的。
“本王是天子的兄长。本王倒想看看,本王那一位爱名的皇弟是不是真要赶尽杀绝?”
郑王有点底气。
就赌的就是正统帝的爱惜羽毛。
亲亲相隐。
儒家要讲一个孝悌。
郑王琢磨了。
正统帝真的就算落杀手,肯定就是杀了他。
他的子嗣呢,想是能活命。
倒是皇家子孙。
能活着,会有机会的。
郑王还是留了后手。
这些年里,郑王不光是经营了京都。
跟地方上的一些皇叔们,也是多有联络。
宗室之间,身为宗正令总得一些便宜。
哪怕正统帝使人盯紧了。
只要有心,那还是寻得到机会的。
“王爷。”
幕镣想劝话。
郑王轻轻摇摇头。
“先生,到了现在这一步。本王若不老实些,怕就落人口实。本王不怕死,只是不想在明知死路的情况下,还要遗祸子孙。”
郑王就是老实等着正统帝的裁决。
输了嘛。
郑王还是想保留一点尊严。
再搏一搏?
如果有机会,肯定要搏了。
他只是没机会了。
现在表现了的这般大无畏。
其时,是输了筹码后,在给自己保留最后的尊严。
王府的子嗣,将来落一个什么境地?
郑王要说不担心是假的。
京都事败。
郑王已经暗遣人员,给藩镇的皇叔们去了信。
郑王现在自己不能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