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女皇的创业史_作者:堰桥(75)

2018-03-13 堰桥

  这么多木料不过二十来个人,显然是不够,但是那些兵丁也不以为意,让他们就这么拉,直到太阳到了正午,让他们停了工,依旧带着他们回来,让他们排好了队,领了一个碗,一双筷子。跟粥棚一样,一人一勺,但是这一勺是浓稠的白粥,另外还加了一小勺的酱黄豆,作为配菜。

  有一个人端着碗要往粥棚那边过去,只见他过去,将自己手里的那碗粥给两个瘦弱的孩子分了吃,拿了孩子手里的砻糠粥喝了起来,旁边端着砻糠糊糊的人见了,都围了过去,那眼睛里是直愣愣地渴望。他身后有兵丁过来,拍他的肩膀说道:“吃完,碗拿过来!”

  “军爷,我马上拿回来!”

  那兵丁也不走,又跟他说:“下午还有活儿要干,你要是想干,就快些回来!晚上是两个大饭团子!”

  这话一出,围在旁边的人就叽叽喳喳问了上来,那兵丁有些不耐烦说道:“自己去那边报名不会啊?”说完他就离开了。

  这群人快跑过去将报名的摊子围地水泄不通,因为推搡,差点就打起来,还是护卫的兵士将他们扯开,拉着他们排队才作罢。

  下午的人比上午多了许多,这些木料搬完之后,还有人将木料运到了城里。到了太阳西斜的时候,一面大锣敲了起来,说歇工了。每个人从管他们的士兵手里拿到了一个铜钱样的小圆子,上面印着饭字。拿着这个圆子儿,就能去排队领晚饭了,晚饭是夹了咸菜的两个雪白雪白的大饭团子,那米香味儿直冲这鼻管儿。

  第二日,除了搬运,还有了新的工种,比如砌墙,比如木工,这些工种的话,还能多一个铜子儿。

  就这样第三日,第四日,几天过去之后,在长江边上,已经搭起了简易的工棚,江堤修缮处开始正式开张。南门成了一个招工的市集,最初第一天的那一批人已经被带到了江边,江边那里不招人,只有做工做的好的人才能过去,所以这里的那些零工就有了竞争,渐渐地,躺在地上等发砻糠糊的人少了,只剩下老弱妇幼了。

  到第七天,出来一个新的工种,有了缝补的工种,但凡能拿剪刀和针线的也都可以去报名,所以就有了女人去报名。紧接着是老幼看护工种,这个工种是说,如果有一个人在江边做工的,就可以将无人照管的老人或者孩子放给看护园,看护园会帮着看管,从早到晚,管中午一顿吃食。

  这个时候所有人江边修缮江堤这个工种一下子成了香饽饽,而原本没有遭遇灾害的庄稼人也开始过来问,快过冬了,家里的农活都干完了,江边要不要人干活?还是来者不拒。

  此刻的宋园里,陈慧在园中喝着茶,拿着一本书的看着,嘴里塞一块山楂糕,顺手又拿起一杯茶喝着。

  罗先生则是和刘府台对坐,两人正在协商之后的粮食怎么弄,刘府台还是忧心说道:“这粮价这么高,百姓这样下去也吃不起啊!”

  罗先生则是捋着他胖脸下的稀疏胡须说道:“刘大人可知道之前这里的搬运一日多少工钱?”

  刘府台摇了摇头,罗先生伸出一根手指说道:“一百文!”

  刘府台不解地看着他,罗先生又问:“当前粮价多少钱一斤?”

  这个难不倒他,他说道:“二十八文。”

  罗先生又问道:“未有水患之前和水患之后呢?”

  “未有水患之前才六钱银子一石,水患之后即便是涨价也不多一两五钱银子一石。折合下来也就是水患前四五文一斤,水患之后是十来文一斤。而这次涨价下来确是二十八文一斤,跟水患前比较是贵了七倍,你让百姓怎么活?”

  罗先生笑笑道:“你可知道,为什么那江堤上没有人来做工?自然逃荒走了,原本该征调的民夫自然是没有了,加上战乱壮丁本来就少。但是更大的问题就是,素日里粮价那么便宜,征夫吃的是什么东西?半是砻糠半是米,所以更没有人来做工了。”

  “民夫服役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官府管一顿饭还算是好的,如果不管饭又如何?”

  “那就没有人来,更何况咱们大楚新皇还没登基,混乱的时候,更没有人来了。所以这个时候就是要让人觉得划算,可以来。之前虽然水患粮食已经涨价,但是一石粮不过就是一两五钱银子。与每日做工一百文比实在差距太大了。这样的账每个人都会算,但是他们不会算一件事情,一百文的工钱,不是哪里都有的。因为基本上没有人会雇佣零工做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