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剧院之王_作者:向家小十(36)

2021-02-20 向家小十

于是,在第二天上班的时候,阿尔快步走到米尔森先生的办公室:“先生,我想和您再解释下关于昨晚……”

“你来得正好啊,阿尔。”

米尔森先生一见他就高兴地招呼说:“我正想找你。”

“先生,我虽然做了点儿副业,但我……”

“是啊,你副业做得真不错。我还特地打听了一下,并不是所有票贩都像你这么赚钱的。”

“只是运气而已,先生,我想说……”

“怎么能是运气呢?你倒卖戏票的时候,回回都能挑到观众喜欢的剧,这就证明你眼光一等一得精准呢。”

“先生,我想说……”

“别你想说了,阿尔!我看得出,你是个顶顶好的懂事孩子,但一周十块对现在的你来说已经不合适了。”

“先生!”阿尔眼含热泪。

这一刻,他都打算赌咒发誓地表明心意了。

但米尔森先生却自顾自地说:“昨晚上承你不弃,一口回绝了我的建议。想来实在是惭愧,惭愧啊!没想到我今年如此落魄,却还有你和爱丽丝愿意继续忠心耿耿地追随于我。既然如此,我也不能辜负你的一番心意,假如你真不愿意离开我的话……阿尔,你要不要换一个活儿?“

“上帝作证,我绝不离开……什么?”阿尔愣住了。

他傻乎乎地追问:“您说什么?您不开除我啦?您说给我换个活儿是什么意思?”

米尔森先生微笑着说:“对啊,我给你换个活儿,别当勤杂工了,帮我审稿吧。”

他目光中满是期待和信任:“我一周给你开三十块,你也别藏着掖着,将自己那份好眼光大大方方地拿出来,好好给我挑出个能叫好也叫座的本子,等到下一个演出季,咱们一起东山再起,卷土重来!”审稿。

对于米尔森先生来说,是一个逼不得已的选择。

在这个教育普及度并不高,信息和知识的传播也有限的年代,绝大多数戏剧制片商并不相信世界上会有什么被埋没的天才剧作家。

在他们看来,但凡有点儿才华的剧作家,哪怕是暂时还没有什么真正的作品登上大舞台,可最起码,不拘题材,也得有那么几篇已经在报纸、杂志被正式刊登的文稿,来证明自身的水平,否则,那就是老鼠爬秤杆,不过是自称自大罢了。

基于这种想法,戏剧制作商们在寻找应对每年几个演出季的剧本时,都更倾向于重金礼聘知名剧作家,为自己进行一番量身打造,而不是选择在那些便宜,但良莠不齐,或者说普遍水平低劣的投稿中挑挑拣拣。

但这次情况不一样。

曾经是米尔森先生手中摇钱树的《卖花女孩》在这一年演出季惨淡收场,亏损了快四万元。

好在他手底下还有几部类似《哈姆雷特》、《亨利四世》一类的传统剧,正不温不火地赚着不算多的钱,使得他还能缓慢、艰难地回血,不至于立刻破产。

但这事伤筋动骨。

账面上一时资金周转不灵,不免就有了每天拆东墙补西墙的窘迫日常。

这样一来,重金礼聘知名剧作家就不现实了。

毕竟,哪怕勉强从账上抽出一笔钱,去成功买到一个好剧本。

可接下来,还要考虑怎么把这个好剧本制作出来……

问题来了。

如果钱都花在了买剧本上,制作费用又该从哪来?。

面对这样的局面,米尔森先生难免有捉襟见肘之感。

本来由于《卖花女孩》惨败的事情,他自觉元气大伤,很受打击,短时间内其实并不想再折腾什么,甚至有意在避让下一个演出季,只假装不存在,老老实实地休养生息,等彻底缓过这段时间,再重新振作,去好好排一部剧出来……

想法是很好的。

但这就好像年年都是受人瞩目的领舞者,今年突然成了看台乏人问津的观众一样,毫无参与感,还满心不甘。

于是,这才有了他和朋友一起相约,主动去挨个儿观看近期上演的,所有颇受剧评家好评的剧目,潜意识里未尝不是想借此找些灵感,以备东山再起。

然后,机缘巧合之下……

他撞上了阿尔。

在不懂行的人看来,阿尔的赚钱经历平平无奇,不过是买进卖出的小把戏。

但事实上,“幸运的阿尔”早就名声远扬。

要知道,很多资深票贩子都没办法像他那样总能买到热门票,再高价卖出。

多数票贩的生活都是饥一顿饱一顿,比如,米尔森先生那部《卖花女孩》曾坑惨不少人,高价买来、囤积的票,结果到了最后,全卖不出去,变废纸。

只有阿尔是真的买一笔赚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