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种田大户_作者:陌上花开人如玉(157)

  好在腐竹的加工工序复杂,没有掌握好技巧生产出来的腐竹容易失败,所以赵员外卖的赵家腐竹数量不多,林家村生意没有被抢走太多。

第119章 金钱的力量

  林夏至差人去买了赵家腐竹回来尝味道,对比之后觉得林家村腐竹的味道和口感更好,他把这一点告诉里正,让里正不用太担忧,也不需要将腐竹的价格降下来,过段日子大家发现林家村腐竹味道更好之后自然会再回来买。

  在这个时代没有用机器替代人工的情况下,生产腐竹的成本不低,而且产量有限。

  现在有了赵员外,以后必然还会有张员外,刘员外,李员外,景国这么大,其他还有很多地方的人没吃过腐竹,除了景国,还有别的国家,说不定以后林家村的腐竹能够作为景国特产卖到别的国家去。

  所以,与其和别人家的腐竹打价格战,林夏至觉得不如让村里人研究怎么把腐竹做的味道更好。有了更多的人做腐竹,自然能让腐竹卖到更远的地方。

  这时候林家村把腐竹往高端打造,专门卖给那些达官贵人,不愁赚不到钱。

  林夏至的话让里正茅塞顿开,好像是这么个道理!

  里正有些羞愧,他这些年的饭都白吃林了,一个未出嫁的哥儿都比他看得长远。

  对于腐竹的未来,林夏至只是稍微提点了一下,到底最后会发展成什么样,还是得靠村民们自己努力。如何改进腐竹,如何找销路,这些就不是林夏至要烦恼的了。

  如果说他什么都替林家村的人想好,村民们坐享其成,说不定不但不感激他,到后来赚不到钱或者赚的钱少了反倒要怪他。

  虽说腐竹暂时不用着急,但是林夏至还是再给豆坊出了一个新主意,做豆杆。

  做豆杆和腐竹其实差不多,腐竹只需要将豆浆表面凝结起来的一层皮挑起来就行,豆杆则是要用竹竿将那层皮卷起来,卷一层是不够的,还要多卷几层,然后再晾干。

  豆杆加工的过程比腐竹要复杂一些,卷豆杆和烘干豆杆都有讲究,出来成品的口感和腐竹很不一样,腐竹泡水之后更软,豆杆即便泡了水也很有嚼劲,各有千秋。

  当初做腐竹的时候是林夏至和林承祖自己在家里试验好了再教给村里人,豆杆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林夏至只是把大概做法给里正口述了一遍,让豆坊的人自己研究去。

  不过短短三四天,里正就拿着豆坊做好的豆杆来找林夏至:“夏哥儿,你来看看这是不是就是你说的豆杆?”

  金钱的力量总是能够促使人开发潜能,如果说在腐竹销售没有危机的时候,林夏至提出让大家研究豆杆,不是说大家不放在心上,至少不会这么快就把豆杆的成品弄出来。

  据林夏至所知,豆杆至少要裹三层皮在竹竿上,每裹一次就要晾干一次,这时候不能晾得太干也不能太湿,湿度把控要恰到好处,才能裹上第二层豆皮之后切开不碎,何况等裹了第二层之后还要裹第三层。

  等到三层豆皮全都裹上了,再拿去彻底烘干。

  因为豆皮有很多层次,所以说烘干的时候讲究也更多,比如说炭火的温度还有房间通风,一个没掌握好做出来的豆杆色泽和口感就会有所差异。

  豆坊送过来的豆杆,林夏至当天便让钱氏泡上,等豆杆彻底泡软了,切成小片炒回锅肉,味道还不错。

  林家村豆坊很快推出豆杆这个产品,之前稍稍有一些滞销的腐竹,也确实如林夏至说的那样销量逐渐增加起来,加上有了豆杆,豆坊的工人又开始忙得不可开交。

  之前第三间豆腐房全是招的哥儿和年轻夫郎,一开始里正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等以后村里的汉子们空闲下来了,还是想让汉子去豆坊做工。

  然而出乎里正意料的是,哥儿夫郎们做出来的腐竹质量不比汉子做出来的差,数量也不少。

  而且当腐竹遇到销售危机的时候,林夏至提出腐竹可以改进。

  第一间豆坊和第二间豆坊的汉子们一筹莫展时,第三豆坊的哥儿们给了他惊喜,第三豆坊的哥儿夫郎们都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得知腐竹还能改进之后,天天绞尽脑汁的想,怎么才能让腐竹更好。

  任何人的智慧都不能小觑,何况是一群发了狠想要证明自己的人。

  他们很快就研究出来了一种比普通腐竹更为筋道,而且颜色看上去更干净的腐竹,一看就会让人觉得这个腐竹更高级。

  不仅仅是腐竹,连豆杆最初的成品也是他们做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