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南王府凭男记_作者:初吻江湖(666)

2021-03-25 初吻江湖

  “可不是么!”韩家家主也是如此:“我都动用了我家压库的银子了。”

  “我也动用了。”

  几个人一说,发现自家都动用了压库的银子。

  他们这帮盐商压库的银子可不少,不说富可敌国也差不都了。

  “还有啊,我家开的钱庄,不断有人兑换现银,用的是我们买盐巴的银票。”其中,秦家家主道:“这又不能不给兑。”

  不然下次你再用银票去进盐,人家该不认银票了。

  他们七家大盐商,都要自己的票号,开出来的银票都有效果,不然总不能押着一车一车的银子,去进货吧?

  而赵仁河这边卖给他们盐巴,那边又拿着银票去兑换现银,一下子就掏空了他们的现银存储。

  现在一个个都有些犯愁呢!

  他们的票号是自己家的,有一万两银子,都能搞出来十万两银子的银票,这种虚无的财富增长,让他们在生意上不愁没有银钱使用,资金非常充足。

  可是现在不行了,一边花钱一边被人掏空现银,他们就有些受不了了。

  而且对方不止要银子,有的时候,他们用金票,对方也要兑换金子。

  兑换银子的票子,叫银票。

  兑换金子的票子,叫金票。

  赵仁河不管是金票还是银票,统统不留着,全都兑换出来,而且去的人只要成色好的金银,成色不好的会发脾气。

  “就是啊,来兑换的都是大人物,不是平南王府的人,就是大将军府的人,不是这家举人来兑换,就是那家掌柜的来兑换,做买卖么,要是失了诚信,可了不得,只能给兑。”

  “这一兑换,家里的现钱就减少了很多。”以前只是用银票,现在是现金,当然不一样了。

  真金白银的哗哗往外拉,还不见回头钱。

  他们想着等盐贩子来进盐,结果上半年该出的货都出了,下半年也就腌制秋菜的时候,才有百姓大量买盐回家,可上半年一些盐贩子手里头压着的货,都指着这个时候出呢!

  等到过了年,出了正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谁家都没钱。

  盐虽然是必需品,但是却不是消耗量最大的东西,一点盐巴就能调味,总不能每个人每顿饭干掉一大碗咸菜吧?

  不得慌啊?

  还得给京里头准备一万两现银。

  这个是定数,不能动,而且给京里头的银子,成色要好,分量要足。

  “他们就没有到底吗?那仓库特么的到底有多少存货?我们七家,每三天就运一次,一次七十万斤!”赵家家主狠狠地道:“自从平南王府换了现在的平南王,真是一点面子都找不到了。”

  “赵老板不是平南王府的远亲么?”跟赵家不对付的魏家家主阴阳怪气的道:“亲戚么,给个面子还不容易?”

  想当年,就是赵家家主,亲自去的平南王府,攀上了平南王府这棵大树,顺便,讹了他们每家一万两银子,用来攀关系。

  不过,平南王府也认他这门远亲,听说是连了宗的呢。

  有族谱为证!

  这也是他们把钱给他的原因之一。

  结果这次不好使了,现在的平南王,是另一个赵氏。

  还是从赵氏一族分出去的,结果人家没打算回来。

  连亲爹都没有埋在所谓的“祖坟”里头,而是另立一个地方当祖坟,现在那里埋葬着平南王赵仁河的父亲跟妻子。

  这个作为太明显了,且朝廷的圣旨上,只承认赵仁河的赵氏一族,没有承认赵家镇的赵氏一族,这还不知道该怎么办么?

  赵氏一族连闹事都不敢闹。

  以前作奸犯科的小事儿都被官府挖掘出来,一顿打压,更消停了。

  等到盐商们想要去攀附的时候,发现没办法攀附了!

  除了在新祖坟那里的守墓村子之外,只有寥寥无几的四户人家,算是赵氏族人。

  赵伦已经长大,考上了进士,在京中当翰林,接了翠婶子跟弟弟妹妹过去,在京城里买了一栋小宅子,南边的田地,没有卖出去,而是租赁了出去,每年的收成不多,但是也有个二三百两银子,足够他们一家舒舒服服的在京中过日子了。

  而且赵伦知恩图报,有些京中的消息,都是他传回来的,某些时候,翰林院里的消息传递的最快,谁让那里是“储相之所”呢。

  盐商们更是鞭长莫及。

  也不可能为了这点小事,请庆郡王去为难一个翰林。

  要知道,翰林院那个地方,像个马蜂窝,谁都不敢捅,因为那是朝廷储备人才之地,谁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