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外面来的女性都气愤起来,怎么能不上学呢?女娃娃就不上学了?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吴同志怕两边闹僵起来,赶紧开口催促大家:“走走走,再不下山天都黑了。”
待出了白寨,郑明明和陈敏佳就同两位姐姐达成了同盟。
生气,好生气,因为贫穷上不了学她们理解,不然怎么要有希望工程呢。可是他却说女娃娃不用上学,他还是村长呢。大海航行靠舵手,火车全靠火车头。
有这样的村干部,村子还怎么发展啊。
吴同志安慰山外面的姑娘们:“这边都这样,山上没学校,像白寨,里面娃娃出来上学要花两个小时才能下山。这里的人,女孩子都没上学的意识。也就是乡里镇上的学校才有女学生。”
陈敏佳恍然大悟:“难怪那天在朗乡开会的时候都没一个女干部!”
哈,太坏了,他们不让女孩子上学,将她们困在茅草屋里,困在山中,不叫她们看山外面的世界。这样女人们就能默默地做牛马,而不反抗了。因为大家都这样啊,她们的世界就是这样的。
姐妹花也强调:“必须得让她们上学,不上学的话,连希望都看不到。”
郑明明自言自语:“要怎样才能让大家上学呢?”
这不是单纯的没有学校和老师的问题,是要改变观念。
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改变观念本身就是最难的。
姐妹花试探着出主意:“我们募捐吧,在山下的学校里建起校舍。这样她们可以寄宿,就不用每天花好几个小时在上学路上了。”
陈敏佳立刻点头,双眼发亮:“是啊,看到时候他们还有什么理由不送孩子上学。”
郑明明却默默地看她们:“那住在学校,伙食怎么办?”
一日三餐,都是要吃饭的。
陈敏佳和大学生姐妹花没真正意义上受过穷,自然不知道连伙食费都拿不出来的窘迫。
姐妹花又咬牙:“再想办法申请基金吧,希望工程难道没这样的基金吗?”
供销社的吴同志摇头:“我不知道。”
他比寨子里人强的地方不过是多去了几趟县城。更遥远的世界,他就茫然无措了。
于是大家又将目光转向了陈凤霞和小张,希冀能够从他们口中得到答案。
小张好歹是国家干部,不得不先开口替领导夫人回答:“这边的政策跟我们那边可能不太一样。我回头打听看看。”
陈凤霞却叹了口气:“关键不是这个,关键是她们已经被家里当成了劳动力。”
在她小的时候,村上也有这样的人家。女娃娃上什么学,洗衣做饭,照顾弟弟妹妹,去家里自留地上干活,到年纪大些就跟着去生产队干活挣工分。
后来是知青来了,他们革命热情高涨,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先把封建余毒的贫下中农绑起来,直接开始十里八乡地游.行。
呸!主席都说妇女也顶半边天,这些老封建居然敢不让女娃娃上学。这就是现行反革.命。
这些人家被吓怕,这才放家里女孩去上学。
为着这个,陈凤霞一直对那些知青充满了好感。虽然他们干活的水平烂得够呛,住在她家的知青连火都不会烧,每次都是她给他们把灶火烧好了,他们才能自己做饭吃。
陈敏佳听嬢嬢讲古,气得直跺脚:“这边的知青怎么不厉害点啊。要是他们当年也让这里的女孩上了学,就不会现在这样了。”
现在,现在不行啦。谁管什么现行反革.命,根本没人理会的。他们不怕,就不当回事。
郑明明皱起了眉头:“这个问题就没办法解决吗?”
说话时,她眼睛偷偷觑着妈妈,她相信妈妈一定有好办法。
陈凤霞也在想这事要如何办是好,指望从高大上的角度去破题,估计是不现实了。当年身为外来户的知青能镇住他们村里人,是因为全国的政治意识高压。眼下,风气早就变了,此路自然不通。
不能从精神角度着手,那就谈物质吧。用利益去迫使寨子里的人意识到女孩上学的重要性。
比方说……
“招女工,一个月开几百块钱的工资,但要求女工识字。”
陈凤霞微微笑着强调:“不识字的,一律不收。想挣钱,必须得识字。”
在场的人都眼前一亮。吴同志还竖起大拇指夸奖这位山外来的女老板:“老板你难怪能做这么大的生意,真厉害。”
他也反对女娃娃不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