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级大佬在抱错文里当咸鱼_作者:鹊涵(212)

2021-04-30 鹊涵

  听了这话,这些义商,越发热血沸腾。

  就这样,由潞城而起,很多没有遭灾的城镇也出现了大批有气节的义商,进行了无偿捐款。

  与此同时,也有大批灾民不再逃往北方,反而回到了南方富裕的城镇。

  当地官员也像早有安排一般,很快就做好了赈灾,接受灾民的工作。

  —

  另一边,原本庆皇以为自己专权,这些年做了不少坏事,如今招惹天怒,这才降下大规模的旱灾来。

  他甚至已经写下了罪己诏,又准备把皇位传给太子。

  庆皇嘴上说着:“我老了,也该颐养天年享些轻福了。太子如今身体也养好了,又正直壮年,不如由他继位。我在一旁帮衬他看着就是。”

  谁成想,他逃难似的,把锅甩给了太子。

  太子虽然身体病弱,却强撑着,接连发布了好几项法令。

  一是开常平仓,放粮赈灾;二是用近乎苛责的手段,严惩那些提高粮价的粮商。就算如今没查出来,事后查出,刑法加倍。有官商勾结者,罪上加罪。

  此令一发,朝廷上下皆是骇然。原本把赈灾当作肥差的官员也不敢再轻举妄动。

  却不想,太子紧接着又发下了第三条令,鼓励民赈。

  三条法令一出,南方又有九王所在的殷家军压阵。一时间,很快便扭转了局势。

  再加上,也不知是不是太子一心为民,感动了苍天,南方受灾地区居然下雨了。

  这场旱灾出人意料地平复下来。

  庆皇算是退了个寂寞,只是他当初逃跑了,再想反悔回来,也已经来不及了。

  如今满朝文武,皆是认定了太子的才干,只等着他登基帝位,开创大庆盛世。

  庆皇没办法,只得屈居太上皇之位,却又不甘心,就此放下手中权利。

  好在太子够孝顺,也了解他的心思。但凡朝堂之上,大小政物,都要拿来与他商量。

  还经常以身体不好为由,把奏折给他批。

  太上皇握着玉玺,这才安下心来。果然这儿子没有选错。

  另一边,当初太子颁布了诸多法令,鼓励民间义赈的仁义之士。县志也写了,名牌也立了。许多仁商都与有荣焉。

  太子却觉得还不够。

  陈宁宁当初说得简单,厉琰快马加鞭报了上来。太子与谋士多番商量,便想把民间义赈这件事做到底。

  于是趁着太上皇60岁生辰,太子便想着把那些在义赈中表现突出的仁义之士,统统招进宫中,给太上皇祝寿。

  名义上说是为了太上皇祈福。实际上,是鼓舞那些民间义士。

  用陈宁宁的话,给足他们颜面,让他们为祖上增光。

  这样一来,下次再有灾情,定会有更多义士,愿意义捐。



第74章 上京,贺寿~

  此事花销难免大些, 太子出于一片孝心,只得上报给太上皇知道。

  太上皇一听,请那些积善缘的义商, 给他办大寿。那些人必然都是有福之人, 若是能借些寿命给他,他岂不是可以长命百岁。

  于是他大手一挥, 直接替太子下了圣旨,要把那些仁义之士, 请到皇城赴宴。

  同时又在衷心的旧臣面前, 把太子狠狠夸赞了一通。直说他至仁至孝。

  那些旧臣本想借机提醒太上皇一下, 如今见他这么推崇新皇, 也便有些无话可说了。

  此项法令一经颁布,很快便在全国引起了激烈的讨论。

  特别是那些捐款捐物的富商们, 原本就想在县志上留下自己的姓名。这也算光宗耀祖了。哪里又想到,如今他们居然还有机会进上京城,去给太上皇贺寿。这又是多大的荣耀。

  只可惜参加贺寿之人, 也是需要资格的,需得那些在义诊中表现足够突出之人, 才能享受如此殊荣。

  一时间, 那些死死抱着钱袋子不肯松手, 没能参加义赈的富商已然后悔。那些参加了义赈的富商, 也怕自己捐得少了。

  还有人走关系, 想尽办法, 想弄来一个名额, 去上京见见世面。也有人吵着想要补捐的。

  那些富商闹了一阵,反而变成了许多茶余饭后的笑料。只可惜,如今新皇开始接手政务, 他做事一向赏罚分明。最恨的,就是新皇很喜欢找后账。

  旱灾之后,他又狠狠地处理了一批不作为,或者贪赃枉法的官员。就仿佛太子在各处,都有耳目一般。

  一时间,地方官员人心惶惶,实在摸不准太子的路数。自然不敢做些违法乱纪之事。

  这名额如何定下,就得按照标准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