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年代文里的炮灰女配_作者:番茄菜菜(903)

2021-05-02 番茄菜菜

  “这是德国人设计的。”

  陶永安拧了拧眉头,没再说话。

  留下德国印记并不奇怪,因为在一段时间,这里是德占区。

  不过青岛给陶永安留下的印象并不好,因为这里的海鲜不如大连的好吃。

  同样是海港城市,但就是不如那里的滋味。

  阮文倒是没说什么,她不太喜欢喝酒,就连这里特产的啤酒也只是闻了一下,让陶永安喝去。

  在沿海的酒店住了一晚上后,第二天下午阮文和陶永安监督着工人把那几辆车子弄到火车上,她们也登上了离开的列车。

  青岛这边并没有直达边疆的列车,火车在济南这个交通枢纽停了下来,阮文他们又得倒腾着换车。

  因为她的这几台机器直接占用了一节车厢,换车的时候,就把这一节车厢丢了下来,回头直接挂在去边疆的列车上就行了。

  两人又在济南停留了一晚上。

  陶永安兴冲冲的拉着阮文去大明湖,最后败兴而归。

  “就一个湖嘛,也没什么好看的。”还不如在青岛看海呢。

  要不是因为有辛弃疾和李清照这俩大词人,陶永安都想骂人了。

  “西湖不也就一个大点的水池子吗?这种旅游景点,有人是来看人的,有人则是来怀古,你是来干嘛的,你不知道?”

  陶永安一时间说不出话来,他哪能说得过阮文啊。

  “你姑且先怀念吧,等到了边疆你就该想念大明湖了。”

  “怎么可能?”

  人说话不能太满,不然很容易就会被打脸。

  在经历了三天两夜终于来到86团辖区时,陶永安在当天晚上就感受到了来自边疆的冰凉

  虽说早就知道这里昼夜温差大,但晚上还得穿着厚棉袄也太夸张了些吧?

  他这次来的时候穿的单薄,就是单衣单裤,哪来的厚棉袄啊?

  穿着贾天上给的军大衣,陶永安开始怀念大明湖。

  谁让边疆又冷又干呢?

  第二天他就又感受到了截然不同的边疆

  又干又热。

  空气像是凝固了似的,就没有一丝风吹过。

  陶永安忍不住的吐槽,“这种棉花,能成吗?”

  “不种棉花,那你说种什么?”

  “种个火焰山?”陶永安贫嘴,他是服气了,能在这里扎根的人都是勇士,值得尊敬。

  他耍个贫嘴让自己发放松了下,“老头在哪里啊,我去找他。”

  有小战士带着陶永安去找人。

  阮文另有安排,她先跟着贾天山去了今年垦荒出来的那大片农田。

  “我好不容易搞了几台机器,不然让人来翻地,这得干到啥时候?”

  边疆别的不多,就地多得很。

  贾天山都把他老子的那点人脉都用完了,也才弄来了五台犁松机。

  这些天人三班倒,机器没闲着,一宿一宿的在那里垦荒。

  86团场辖区的农耕面积从八百公顷现在翻了六倍,如今差不多有五千公顷。

  贾天山还挺骄傲,“咱们先看看今年种植效果如何,好的话就继续垦荒,咱86团这边不够还有其他团场呢。”

  边疆条件苦,大部分时候都是用人力来填埋。

  如今有了机器,倒是方便了不少。

  阮文看着这一望无际的农田,“挺好的,先回去问问李教授他给选了什么种子,对了那个火腿厂建的怎么样了?”

  “还成,我前些天去看了,已经差不多建好了。”

  “这么快?”

  “咱们这有工兵营啊,这个火腿厂我们四个团场一块搞的,几个工兵营的人一起干,分分钟的事情。”

  要知道,他们的工兵营向来都是战斗力彪悍。

  之前工兵营也不太会盖房子,可边疆这边可不是什么都得自己来嘛。

  盖着盖着就习惯了,要不是阮文要求的那厂房建设有些麻烦,他们一星期肯定能盖好。

  “那挺好的,咱们过去看看,我当时在金华那边考察,倒是听他们厂长说过,意大利的火腿也挺有名的,等过些天我跟那边的朋友联系下,看他们那里有没有什么生产线,咱们引进一下。”

  金华的火腿生产车间里机器并不算多,可以说这是一个依靠人力参与的制作工艺。

  除了需要的人多以外,那就是车间、挂钩和架子格外的多。

  当然炮制火腿的过程中,需要的最多的是盐巴。

  “这个不碍事,其实咱们这边也不缺盐。”

  边疆的岩盐储备丰富,还有一个大型的盐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