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没有心爱的小鱼丸,所以什么都没拿,就白宁自己捡的,和徐娘子一起一共才用了不到三十文。
很快就上了桌。
白宁有点儿失望。
怎么说呢?这家的麻辣烫里面没有麻也没有辣,就是用骨头汤煮了一下,只在上面加了一些茱萸,里面倒也是放了一些香料的,不过闻起来还是香的,入嘴的感觉起初香,后来就有点腻味了。
徐娘子尝了一口,然后明显的松了一口气,“宁哥儿,我信你说得了,还是要靠味道。”
白宁没想到冒个对手出来,还没有粉墨登场给闹点热闹出来,就要开始下线了,多少觉得没意思了。
“还以为是王者,没想到是个青铜。”
回到铺子,他们家还是人满为患的,桌子上面坐得满满的,还有人自个儿带了碗过来,准备打包带回家去吃。
“宁哥儿,怎么样?那家新开的店铺味道好不好?”
“也就一般,没有辣椒,也不麻辣,就是用骨头熬汤煮的,不吃辣的人就觉得还可以。”白宁很客观的评价道。
不过抚云县这边的人对辣椒的接受度很高,看这最近的回头率就知道,所以白宁断定那家的生意注定不会太好。
“那对咱们家的影响大不大?”
“不大,二姨也见过了,刚才我们过去也就三两桌,这时候正是饭点,要是这会儿的生意都不好的话,寻常时候就更别说了。”
刘老三闻言也是放下心来,这个消息最初还是他听人说的,他比到处串,所以今天他才出去,就有人跟他说了这个消息。
白宁又去了看了一下张大嫂的,发现他出去以后,张大嫂也没有出什么岔子,决定就把算账这个职位交给她。
不过,上灶台这里就又要新找一个了。
首先,男的不行,要是男的话,他这里基本都是哥儿和妇女,时间长了,闲话少不了。所以,首先排除男的,那就只能要女的或者双儿。
他直接就想到了谭家大堂嫂于氏,也就是冬子他娘。
谭家两个儿媳妇,大儿媳能言人热情,二媳妇相对就要腼腆一些。
就是不知道她愿意不愿意了。
想到这里,白宁就去了隔壁老谭家。
结果碰了一个空,谭明不在。
白宁猜估计是回云岭村去了,新买的山,肯定要忙着规划,所以白宁也去架了驴车。
谭家大堂嫂听说白宁雇她干活儿,一个月700文,二话不说就答应了。那一百文,还是因为想着天气越来越热,给的高温补贴。
现在干活都是找个男的,少有找妇女的,更何况还是给这么高的工钱。
不就是整天围着灶台转嘛,没事儿,在家不也是围着灶台转的,还没工钱。
“去,怎么不去?”
“大嫂要不要给大哥商量一下?”
“商量啥?不用,我说了算,我明儿就能去上工了,对了宁哥儿,你这几点上工啊?”
“辰时之前到店铺,下午巳时下工,包两餐饭。”
一听这个时间,于氏就更乐意了,“好好,这时间可以。”
“那行吧,明天早上大嫂就可以来上工了。”
“等等,宁哥儿,到你这里上工还需要准备啥?”
“没什么了?衣服干净些,头发也要扎齐整,就这样。”
于氏眨眨眼,“这么简单?”
“就是这么简单。”
“谭大哥是上山去了吗?”
于氏不用问白宁就知道他口中的谭大哥就是他们家的小堂弟,“嗯,去了山上,明子要搭个茅屋,爹娘他们都去帮忙砍树去了。可惜这会儿搭茅屋不是最好的时候,山上的茅草还没有长成,要是长成了,那茅草作屋顶,两年不会漏雨。”
“那站在怎么办,用什么做屋顶?”
“麦秆呗,这会没有别的了,爹说这下月麦子就要收了,麦秆就能起来,现在打了地基,然后起墙,等麦秆收了晒干直接就能搭上。”
白宁还没有见人搭过茅草屋,疑惑的问,“那墙用什么墙?”
于氏虽然诧异这小哥儿居然连茅草屋怎么修都不懂,就一一给他讲,“就泥巴墙,用水合了,然后踩成泥糊,晾上两日,然后架木板将这泥糊放木板里就行。现在还早,要把地基铲平了,爹再请几个叔叔伯伯起墙,你要是没事儿可以来看看。要不了多久啊,这茅屋就能起来了。”
白宁听这过程觉得怎么有点像是混凝土墙,“那泥巴有讲究吗?”
“有啊,怎么没有?最好用黄泥,要不就是红土,黄泥粘性大,墙不容易掉灰,过个一二十年的也还能住,红土就要差点就。”
“你看啊,咱们村有好些人家都是用黄泥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