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裁在后宫崛起_作者:人型代码(304)

  这是当年,李氏冷眼旁观看清的事实。而周珧登基之后的所作所为,无非是在那漫长的等待里,感受到了周璨的一片真心,他当然知道那很难得,所以就无限贪婪,在大事已成后,一边抓住不想放手,一边想要弥补那些当年因利用留在心里的愧疚,可惜一步错步步错,最终兄弟反目,两败俱伤!

  可这些事,在李氏眼中,其本质不过是周氏先祖对哥儿的偏见所致,她能看出,皇帝周珧心中也很清楚这点,所以在他执政的这些年里,他会重用后宫里最出色的那个高家哥儿,不但采纳了他敬献的计策,还允许他进御书房,甚至说他有宰相之才!

  这些举动又何尝不是皇帝做出来给那个人看得呢?他大概是想告诉那个人,朕在努力,改变世人对哥儿的看法,一旦哥儿可以参政,你便是做太子做帝王都是顺理成章的了,你看,你当初说要和我共享江山,我一直都记在心里!我也在为你努力着!

  这件事上李氏的忧虑还要更远,她最担心的是,一旦让哥儿参政成为现实,那么周珧百年之后,大周会落在儿子手里,还是会被交到那个人手里呢?

  所以,她当年用了一些手段,如今还要再用些手段才成!

  她要让帝王借着解开心结这一说,将周斐琦未来的登基之路铺设成平坦大道,她要引导帝王,让他认同就算周斐琦将来是个哥儿,也不会因此失去成为太子,成为皇帝的可能!她要让皇帝做出这个决定,让他以为他这样做了,就是在向那个人证明他周珧与他们的父皇不同,他绝不会因为太子是哥儿就存在偏见!

  这样一来,周斐琦的皇帝路就稳了,未来的一切也就都稳了。

  关键是提出这个建议的人是宝国公,这个人可连出两箭。

第77章 秋分三候

  其实,一开始皇后李氏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宝国公会说这样的话,但凭她对宝国公和静娴公主两人之间情谊的了解,她认为如果给宝国公一个可以在皇帝面前表态的机会,他一定会站在公主的立场上,替公主讽刺皇帝几句。

  事实证明,李氏对人心的把控很准确,她的判断没有错,虽然宝国公这句话没有明显讽刺的意味,但倘若细细品味,她相信以皇帝的资质必然过后还是能品出些不同寻常的味儿来。

  这就像是两个同样爱着静娴公主的男人,一个作为血脉相连的皇兄,觉得静娴这个样的哥儿完全有资格继承皇位。作为已经站在最高统治者的宝座上的人,皇帝有资格发出这样的感慨,因为他对皇位有绝对的处置权。

  而另一个作为昔日挚爱的男人,他的上位还是借由静娴的助力,他所拥有的所有权利还都是皇帝看在静娴的份儿上赐予他的,那么这个人正常来讲,他可以感激静娴,将她放在感激名单的第一位,排在皇帝之前都无可厚非,但他依然是没有资格决定‘一个出色的哥儿是否可以继承皇位’的,但凡一个心理健全的人都不会当着皇帝面儿说出这样的话,尤其是在明知皇帝的皇位是从静娴手里‘夺’来的前提下,说话就更应该小心。

  可是宝国公在什么都明白的情况下,还是说了‘不要让一颗明珠因‘哥儿’这种身份被蒙尘’这样的话,这里面掺杂的东西就太多了——

  首先,这话里最直白的一点,表达出来的意思也是宝国公想告诉所有人的——他认为,哥儿也可为帝。

  可是大周祖制有明文规定:哥儿不可为帝。

  因此,这话一出,稍微想到第一层的人就不难发现,宝国公似乎是在与大周的祖制叫板。

  这,可是历朝历代在朝为官的大忌。

  因为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是英明君主,能够容忍自己的臣子公然叫板自己的祖宗。更多的皇帝在位时的心态都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要大周不亡在朕手里,一切都好说!

  周珧若非对静娴心怀愧疚,本朝恐怕也不会有这么多针对哥儿的相应改革。

  所以,宝国公这话一出,等于是自己躺平在了断头台上,他图什么呢?

  不知当年情的人自然是无论如何也挖不出的。但李氏这个旁观者,皇帝周珧这个当事人却都明白,宝国公是准备豁出去、拼了命也要替静娴——太子周璨,说一句没人敢说的公道话!

  他也是有胆,李氏甚至觉得宝国公说这话时还带着五成赌运的意思,他在赌帝王能看出他对静娴依旧一片真心,他赌帝王看出这点后,不会杀他,因此杀了他,这世上就再也没有一个人能为周璨这位静娴公主做到如此地步的人了!他赌皇帝因愧疚也罢什么也好,他至少是真心希望静娴公主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