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边藏书楼要开放的消息老早就已经传遍了祁县,因而早就有不少人一直在盯着这边开放的事了。
开放这天,消息更是一传十十传百,早上刚刚开放了没有半个时辰,藏书楼里面已经进了大半的人了。
虽然人很多,但是进到藏书楼之后却很是安静,除了有些不懂的自爱询问藏书楼里的管事之外,再也没有其他喧杂的声音。
大概是因为以前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能随意翻看借阅的书籍吧,大家明显都有些束手束脚,局促极了,翻看书架上的书籍的时候,更是小心翼翼,就怕把书籍一不小心给损坏了。
“这个书真的能借走吗?”一个人拿着一本书走到了前面的柜台管事处说着。
“当然,您肯定也看过了咱们这藏书楼外面那面墙的规定了,自是全部是真的,都按那上面来。您先登记一下,之后就能借走了。”
那人登记完了之后,果然可以拿着书走上人生。而有了这第一个吃螃蟹成功的人,剩下的人显然也是跃跃欲试,有不少人都拿着自己喜欢的书籍挤过去登记了。
杨云清看着这边的盛况,十分满意 ,刚打算折身返回,便被一个眼尖的读书人看到了。这人显然是认识杨云清的,他见了杨云清后,十分感激的拱手作揖道:“多谢杨秀才了!”
听到这个人的话后,其余人也开始望了过来,他们自然是知道这座藏书楼是杨云清出银子建的,若不是杨云清,他们哪能有机会一次摸到这么多书籍呢?
虽然有很多人都没见过杨云清,但是这个时候也跟着一起朝着杨云清拱手行礼,并且口中感谢着。
杨云清对着大家还了个礼之后,说了几句让大家继续看书的话后,就赶紧抓紧时间离开了。他可不想继续留下,听着这些人一直说着夸赞他令他也着实有些脸红的话。
后面赶在杨云清游学出发之前,几处学院也陆陆续续开课了,祁县的文风也是自此开始鼎盛了起来,后面秦知县还成功的靠着这一项大政绩:教化有功,得以升迁了呢!
而此时村塾那边也是开始授课了,当初招夫子的时候,虽然多数人都想留在县城里,不想去下面的村子里教书,但是看着村塾那边比县城这边教书多出近一倍的银子时,有不少人真的心动了,一年六十两,这是一笔巨款了,后面就变成了抢着去村塾那边教书了。如此一来,村塾那边也是顺利的开课了。
在走之前,一切事情都安排好了后,杨云清和海伯又去给杨父杨母扫了一次墓,烧了一些纸钱。
在这之前,杨云清是和海伯一年来这边扫两次墓的,一直未曾中断过,而此次一去便是一年,期间便不能回来了,因而就得把此事提前给做了。
虽然是原身死后杨云清他才穿了过来,但是不管怎样,都是杨云清占了原身的身体,还得了一份家业,因而杨云清他必须要承担起这些责任,否则他自己良心也会不安的。
万事尘埃落定后,杨云清带着四五个人,终于踏上了为期一年的游学之路了!
第63章 乡试将近 四年说长不长,但是……
四年说长不长, 但是说短也不短,只不过还是感觉一眨眼就很快过去了。不过在这四年之间还是发生了不少的事情。
杨云清他十三岁那年,出去游学, 一路上风吹露宿, 也的确是辛苦了些。只是这一路上,他也经过了不少地方, 奇人异事、民俗风情更是都见了不少,这也着实让他开了一番眼界。路上虽然辛苦, 但是杨云清也没有闲着, 每经过一个地方, 便写下一篇文章记录下来, 这也大体类似于山水游记了。
正因为是有感而发,所以杨云清也并未注重文章格式, 常常是想到什么便一挥而就,随意写了下来,或奇人异事或遇事抒情, 不一而足。
之后回到祁县之后,杨云清将手稿送去书坊刊印了一二十册, 放到了藏书楼那边。一次只刊印个一二十本的价钱其实是挺昂贵的, 但是谁叫杨云清他现在身家越来越厚呢?这点银子, 也就算是毛毛雨了。他这么做也不过只是想不让这沓手稿蒙尘罢了。
杨云清原以为这书会没几个人去看, 但是结果却大出他所料。
实际上藏书楼里借这本书的人还真不少, 常常是上一个人刚刚才把书还回去, 下一个人便赶紧瞅准时机把它赶紧给借走了。
当然一来这是因为杨云清这个小三元本身的名声, 大家也想近距离的看一看杨云清所做的文章到底是怎样的,以往也无缘得见,二来自然就是杨云清的文笔精妙了, 让人读起来十分得趣,书里记下的那些个地方,更让人好奇加之感叹,甚至还有人也萌生了以后也要去看看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