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除去开国功臣外,本朝再没有封国公的先例了,相反之前两朝还隐约有削爵的意思,不少大臣也都以为以后圣上是不会再封爵了,所以杨云清现在若是被封为国公,这个含金量就可想而知了。
建平帝裴安把这件事情跟内阁的几位大人说的时候,几位大人心里虽然震惊,但是也有一种或许是本该如此的感觉,毕竟杨云清此番立下如此之功绩,官职上不能升,赏赐又不尽心,的确封爵才是最好的办法。更何况现在陛下连圣旨都拿出来了,虽然还没有盖章,但是这用意决心可想而知。
内阁几位大人里,杨云清这会儿因为说的是与自身有关的事情,不便出声,而任次辅他与杨云清是师生,这在众人还有陛下眼里本来他与自己的学生之间关系就不一般,早就绑在了一起,这会遇上了有利于自己学生的事情当然也是不会反对的了。
而朱首辅并几位次辅,见陛下的态度,他们也自然不会反对,这事要是反对,万一这没能扭转陛下的心意还与杨云清结仇就不好了,毕竟自古以来断人财路都是招人恨的,这断人官路也是差不多的意思。只是朱首辅还是尽职尽责地提醒了一句道:“臣觉得此举甚好,只是还需要在早朝的时候跟诸位大臣商议一声,届时再下旨。”
裴安听着朱首辅没有反对的意思,对于他这个提议自然是一口答应下来的,本来就算是朱首辅不说,他也会在朝上跟诸位大臣说一声的,只是也只是说一声,大概跟通知差不多。不过现在朱首辅既然已经这么说了,他到时候态度是得要缓和一点,就装作让众大臣商议一下然后再下旨吧!
第173章 众望所归 次日早朝,建平帝裴……
次日早朝, 建平帝裴安将封爵一事拿到朝上说开了,顿时下面诸位大臣便忍不住嘈嘈杂杂地小声交流了起来,毕竟此事实在是够令人惊讶的。
之前便已提到了, 这封爵一事在本朝除了开国那时候, 后面几乎是半个先例也无。虽然诸位大臣本来觉得这杨云清的确是封无可封赏无可赏了,说不定能得个爵位来, 但是那毕竟也只是随便想想,现在陛下真的把这事情摆在他们面前了, 他们能不惊讶吗?
这事若是成了, 杨云清这个次辅不仅是本朝最年轻入内阁之人, 更是最年轻的一位国公爷, 这如何不让人震惊加钦佩,甚至有些大人甚至在想, 有了杨云清这个封爵的先例,后面会不会也会有其他大人能凭借着功绩封爵。
而这会儿呢,朝上众位大人听着陛下的那意思, 圣旨是已经拟好了,就差盖章了, 虽然现在也拿到了朝上商议一番, 但是陛下这其中的意思, 谁还能想不到呢?这都拟好旨了, 这章难道还会不盖吗?这个时候纵使有几位大臣想要出言反驳劝阻一二, 但是这会儿也不敢说话了, 陛下心意已决, 他们如何能跟陛下对着干呢?更何况经过这提高粮产一事,杨云清这个次辅在民间的声望,朝中几乎是无人能当, 封爵一事虽然干系重大,但是对于杨云清来说也算是实至名归了。
这会儿朝上陛下要封爵,又没有人出声反对,这会儿那几个原本抱着反对意思的也不好说话了,不然等传出朝去,说不定就会被编排成他们嫉妒杨大人的功劳,所以才会在众人都不反对的时候出言反对陛下给杨大人封爵了,这样依着杨云清现在在民间的声望,几个出言反对的指不得就成了那画本子里的奸佞,最后被人人喊打了。
所以纵使这会儿有些人私下里心思不一,存着反对的意思,但是也不敢开口,内阁的朱首辅还有几位次辅也都支持,这封爵一事竟就这样波澜无惊的成了。
因为杨云清被封为海国公一事在本朝实在是未有先例,所以这封爵一事传出去之后,可是在京城掀起不小波澜,那些勋贵人家,国公侯爷世子的,因为本朝自开国之后就未有封爵之例,所以这个时候的爵位都是承袭祖辈的,而且这个时候不少人家三代已过,子孙又没有什么大出息,还在担心降爵呢,如何能想到这杨云清一介商户之子居然能做到这个地步呢?因而心中是又羡又叹,纷纷感慨自家为何没有这样出色的子弟。
而民间百姓,围绕着他们的无非也就是生存二字。杨云清早先不说,拿出了肥皂、水泥、玻璃等各种新奇物事,还建造了工厂为百姓提供了做工的机会,还有免费的学院供普通百姓家孩子去读书,还有那不论在百姓间还是读书人之间都十分受欢迎的藏书楼,杨云清这位大人那时在民间就很有声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