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一来,即使这些女子并不沾染朝堂上的权势,但是这个时候人们潜意识里也会有慢慢出现一种女子也能为官的印象,等后面就算是说让女子真的参加科举,入朝为官,那个时候有了现在的事情做铺垫,朝廷还有民间的男子的反应也不至于那么激烈。杨云清打着的就是温水煮青蛙的目的,一点点潜移默化地提高女子的地位,他相信终有一天,女子能和男子一样,能堂堂正正参加科举甚至是入朝为官。
而且杨云清他早就计划好了。现在这三年过去了,大周上下有了土豆红薯这两样高产作物,大多数的地方,温饱基本是不成问题了,而有一些地方,因为地质等原因的限制,不能种植这两样高产作物的,朝廷也能每年派去粮食救济,毕竟现在亩产几千斤,不像以前一次三四百斤就算大丰收了,朝廷就算一次出几十吨的粮食,也不会有太大的压力。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古话说的并不错,人们吃饱了肚子,可不就有精力来考虑进一步的事情了吗?现在大周的国库一年比一年富足,边关那边将士因为衣食不缺,训练地更加卖力,现在战力更是上了一个层次,而有着炸|药威慑,周边的那些胡人部落更不敢轻易来犯,大周这个时候已经进入了一个最适宜发展的阶段。
所以杨云清打算劝说陛下实行义务教育。现代的义务教育是九年,考虑到时代限制,杨云清也不求九年了,他觉得两年到三年就可以,等以后倒是可以慢慢推进到九年。而这个两三年的义务教育肯定是速成的了,到时候能让他们学会认字和算数,然后再教一些简单的知识,让他们明白礼义廉耻。
而孩子就是一张白纸,要想推行男女平等的观念,自然是要从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开始教起。义务教育开始之后,先是实行男女一同入学读书的政策,一开始考虑到大家的承受能力,可以先实行男女分班制,但是之后学习过程中的班级还有年级成绩排名,杨云清是打算男女放在一起的。
杨云清此举也是想让大家明白,给女孩子一个机会,她们能做的不比男孩子差,而从小便一直和女孩子一起读书学习的男孩子,在经历过自己并比不上不少女孩子的读书生涯之后,他们以后难道还会觉得“女子不堪大用,头发长见识短,只是个无知妇人”的这些成见是正确的吗?他们还会打心底地看轻女子吗?
那些跟着男孩子一样接受着教育的女孩子,在有着比男孩子还要优异的成绩之后,等以后成婚了,她们还会心甘情愿地为男子付出一切,认为相夫教子,操持家务是应当的吗?
而杨云清也知道,他此举也是必然要触犯到许多人的逆鳞的,毕竟这个时候的孔孟之道依旧是社会主流思想,百姓默认女子就是要待在家里相夫教子,操持家务的。那些老学究还有因为孔孟之道的既得利益者,如何能愿意让以前他们丝毫都没有放进眼里的女子来跟他们瓜分权力呢?
但是就算是有再大的阻力,杨云清也要一往无前地推行自己的主张。他相信上天让他穿越这么一场,肯定是要他改变什么的,不然他来这么一遭,是为了什么呢?如果他做得只是旁人也都能做的事情,那么还需要他这么一个人来穿越干什么?毕竟他并不是无可替代的,能执掌大权的权臣哪朝哪代没有,缺他一个吗?
杨云清坚信,他就是来改变时代的,如果他能做的只是前人都能做的事情,纵使他青史留名,他这一生也是虚度了,他必须“敢为人之不敢为”,做出“前无古人”之事来,才不辜负这一场穿越。
虽然杨云清深知以后阻力很大,但是他也不是没有优势的。首先他自己现在是当朝次辅兼户部尚书,同时是陛下的心腹,他在民间的声望也非常高,到时候总归是会有一部分人愿意支持他的。
二来当今陛下少年登基,如今也不过执政几年而已,正是锐意进取,想要做出一番丰功伟绩的时候,而且陛下曾经跟自己有过师生之谊,在教学中他夹带了一点现代的私货,所以这个时候的陛下裴安,思想上并不封闭,相反很是敢于尝试新鲜东西,同时对于杨云清的许多想法也都非常支持。
而除此之外,杨云清也还有另有一个可供拉拢的盟友,这人便是徐皇后。徐皇后虽然因为父亲是御史,家中很是清贫,但是却是像男子一样被教养长大的,虽然平日里不能像男子一样出门,但是那些男子可以读的书,她一点都没少读。不过也是因为她不同于别的女子的教养方式,让她基本没有几个手帕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