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我不要蛀牙!”鱼娘吓了一跳,先捂着嘴差点哭出来,“鱼娘的牙牙疼过,是不是鱼娘的牙牙长虫子了?”
先前方靖远带他们回来时,第一天就先教会他们基本的洗漱,包括刷牙洗脸洗手洗脚,就是担心这时候的卫生条件和习惯不好,幼儿容易患病夭折,他既然要养,自然得多花点心思,加上如今幼儿园的那些课本也都是他安排人编写,对孩子们第一项就教的是生活常识,鱼娘对牙生虫不能吃东西的反应最大,如今一听就急了。
方靖远见她眼泪汪汪的模样,心一软,“鱼娘乖,现在还没事,只是有点龋齿,你要好好刷牙,才能不长虫子哦!”
鱼娘含泪点点头,“嗯嗯,鱼娘乖,鱼娘会刷牙的!九叔不乖,九叔天天吃糖糕,还吃了糕娘娘嘴上的糖糖……”
“哦——”破案了,难怪霍千钧会那么积极带孩子去买糖糕啊!
方靖远和岳璃同时望向霍千钧,利用幼儿,见色忘友,各种指控的眼神,瞬间要将他扎出百十个窟窿才罢休。
霍千钧欲哭无泪,不是说好的小鱼娘不懂事,不会说话的吗?这卖队友倒是快啊!
作者有话要说: 霍九:怎么?还只许你们撒狗粮,不许我脱单了吗?
第一百二十六章 纨绔故事
赵鱼娘口中的“糕娘娘”, 其实既不姓糕,也不名糕,只是在海州新城区开了家糕饼铺子, 租的正是霍千钧当初买下的铺子。
说起来, 糕娘还是个连“方靖远”原身都认得的熟人。
莲花糕饼便是在临安, 也是御街上有名的铺子,听说祖上是从汴京过来的御厨子弟,逃难到临安落脚,开张没几日就得了微服出游的官家赞赏,倒也没让他再回宫掌厨, 却由此一炮打响了名声,但凡临安子弟,没吃过莲花饼铺的糕饼, 都不敢说自己是临安人。
身为临安纨绔之首的霍千钧,日常活动里, 自然少不了吃遍一条街这种选项。
方靖远甚至怀疑,自己对临安街头巷尾的小吃能如数家珍的记忆, 十有八九就是打小被霍九郎给带出来的。
而糕娘, 是莲花糕饼店掌柜樊翁的第五个典妾生的庶女, 就因为先前一直没儿子, 樊翁又不敢得罪大妇, 就按当时的习俗,典来有“宜男之相”的妾侍生子,可没想到一连串生了十三个女儿。这位糕娘在樊家十三个女儿里行末,也未曾起过大名,一直就被人樊家十三娘地叫着长大,待到她的姐姐们都嫁出去了, 她十二岁那年,樊翁总算得了个儿子,在樊家行十四,取名却是樊大郎,仿佛先前那十几个女儿都跟没生过一样。
只不过,樊大郎还小,没能学会樊翁的手艺,十三娘却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了樊家糕饼铺的顶梁柱。
莲花糕饼的每日限定只有一百份,去得晚了基本上排队都买不到,除了个别家能预订之外,一般人都得赶早去排队。
而那时的霍千钧皮得跟猴似的,什么东西是想起来就要吃,才不会管什么时间地点。有一次他就是跟人去蹴鞠回家晚了,忽地想起吃莲花糕饼家凉糕,可人家早就关门了,他索性翻墙进去,本想找找有没存货让人卖给他,可没想到撞上了正在干活的十三娘。
原来新出的几款花糕和凉糕都的十三娘的手艺,而不是樊翁的。十三娘被这从天而降的混小子吓了一跳,可最后,还是给他做了最拿手的莲花糕和荷叶饮,最是解暑消汗败火清心。
后来,霍千钧和他的小伙伴们就再没去排过队。但凡他们想吃的糕饼,只要找霍千钧,总能在第二天拿到最新鲜最可口的,比铺面上卖的还精致细腻,就连嘴刁的方靖远都挑不出毛病来。
一晃七八年过去,方靖远早就忘了这人这事,却没想到,霍千钧居然把人给弄到海州来了。
“樊翁居然肯放人了?还是终于把十三娘嫁出去了?”
“都不是。”霍千钧挠挠头,终于还是坦白说了,“她是私逃出来的,听说我在海州,就来投奔我了,铺子也没用樊翁的招牌,就是普普通通的海州糕。”
“什么?”方靖远一听就头大了,世人都说他离经叛道,成天不务正业,可在他看来,已经尽可能地遵守这个时代的规则,可没想到,真正离经叛道的人,就在眼前。
“阿璃,你先带鱼娘和阿弥出去玩会儿,我跟九郎聊聊。”
岳璃也知道他们接下来的话题显然少儿不宜,应了一声就抱着鱼娘领着阿弥离开书房,既然两个小家伙都如此贪吃,就不妨再加点训练,帮助他们消消食,也正好长长身体,省得吃多了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