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采野菜的梁氏端着筐子回来了,她比大妮小妮离家的时候,更瘦了。筐里的野菜都老了, 村民都不爱吃,可她一点儿也不嫌弃。家里没吃食,把野菜剁碎了和杂面混在一起, 蒸软了也算是一顿饭了。
李大虫揉了揉眼睛, 在女儿面前强撑起笑容:“没事,今天大妮和小妮回来了, 我高兴着呢。”
大妮和小妮回来了?
梁氏双眼一红,鼻子一酸,手中的筐子一下子摔到了地上。她这才留意到屋里站着两个十二岁的小姑娘, 她的两个好乖乖又回来了!
比起李大虫,梁氏对于两个女儿的感情更加深厚,也更加复杂。她成婚接近十年才得了儿子臭娃, 在此之前,她一直呵护着两个女儿。甚至还想好若是生不出儿子,她就给女儿们招婿,以后长长久久地和女儿们生活在一起。
只是没想到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差,如今要沦落到靠女儿“养家”。
大妮和小妮围了上去,齐声喊道:“阿娘……”
梁氏落下泪来,又用袖子擦了擦脸:“真好啊,你们都回来了。”
大妮把桌上的肉夹馍塞给了母亲,又倒了半盏牛奶,让她垫垫肚子。见梁氏小口小口地吃着,两姐妹吱吱喳喳地,说着最近发生在她们身边的事情。
“耶耶阿娘,我们在刘家村的吃食作坊里干活,负责熬腊汁肉呢。腊汁肉是什么?便是这肉夹馍里的肉馅。”大妮骄傲地抬起头,“夫人信任我们,把这种关键的活计交给了我和妹妹。城里的客人最喜欢吃这个肉夹馍呢,听说每日能卖上百个不止……”
李大虫/梁氏:“……”
原来女儿干的活,不是他们想的那样?
夫妻俩的眼泪一下子就止住了,对视了一眼,非常惊喜。梁氏还不放心,追问道:“那你们没依没靠的,住在哪儿啊?”要是女儿跟些不清不白的人住在一起,那以后可怎么嫁人?
小妮笑着说:“夫人慈善,在作坊旁边建了房子,让我们搬进去住着。阿娘别担心,那房子里都是单身女子住的,附近还有人养狗,可机警了,有生人经过都瞒不了它。”
“那便好,便好。”
桌上放着几个包子,臭娃闹着要吃,梁氏只拿了一个,掰成两半,递给了儿子和丈夫。剩下的吃食她都不肯动了,这是女儿们挣来了,她了解大妮和小妮的性子,肯定一点儿也没有偷吃。
她把包子推到女儿面前,温柔地说:“你们吃吧,肯定是饿了。走了那么远的山路,累坏了吧。”
“不累,不累。”大妮和小妮见到亲人,心里兴奋,哪里会喊累?不过饿倒是挺饿的,她和妹妹各拿了一个包子吃着,瞧着家里的境况,就把剩下的吃食都收起来,打算留着明天再给臭娃吃。
分享完作坊里的美味,大妮朝小妮使了个眼色,让妹妹把门关上,才偷偷摸摸地在背篓底下掏了掏。她拿出了一个小布袋,里面装的都是夫人发的工钱,一人是六十文,两个人便是一百二十文!
小布袋沉甸甸的,装了满满一袋子铜板。大妮和小妮没有私藏,全部都装进去这个小布袋里,孝敬给父母。
夫妻俩接过女儿递过来的钱袋,看得眼都值了。梁氏捂着嘴巴,差点惊叫出声。这么多钱,不仅能给臭娃做一身御寒的冬衣,还能买上好几袋粗粮,碾碎了熬粥吃。家里的米缸都见底了,这钱来的真及时啊。
李大虫:“这样吧,大妮你去买斤肉,难得回来一次,你们一定要吃顿好的。”
他虽然不舍得花钱,但这钱是女儿们挣来的,他心疼孩子,决定让女儿们补一补。梁氏也一脸喜色地表示,今晚吃顿稠的,管饱。
“管饱”这个词,臭娃好久都没有听到了。家里煮小米粥过日子,稀得跟什么似的,他的小肚肚总是好饿啊。
小男孩拍着手,抱着姐姐的大腿不肯走:“好喔,又有肉肉吃了!”
“是啊,今晚吃肉,也让爹娘尝尝我们的手艺。”大妮抱着弟弟,小妮拿着钱,三姐弟一块出门去了。
她们运气不错,村口的张屠户今天收了一头土猪过来,刚杀好,切割成一块块好肉。大山村的村民大多姓李,张屠户因为娶了李家的姑娘,就在此处落户了。
大妮和小妮这对姐妹花出去“享福”的事情,大山村里的村民们都传遍了。有人骂刘五娘引着小姑娘不学好,去挣男人钱,也有人为两个小姑娘的命运叹息,认为她们都是可怜人。张屠户就是个心善的,他同情这一家子的遭遇,可惜自己穷,也不能帮什么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