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春来(带球跑我拿了事业剧本)_作者:黍宁(132)

2021-06-07 黍宁

  读者们给她寄信,一般是寄到伊洛书坊,再有伊洛书坊的伙计转送到她这儿来。

  咬着何夏兰递过来的,洗干净的梨子,张幼双一边儿拆信,一边儿往家里走。

  一封是张猫猫寄过来的,说是书院没几天要举办文会,要请父母长辈过来观礼。

  这不就是古代版的家长会么?大梁,或者说九皋书院竟然这么时髦还折腾出了家长会?

  将这封信收好,张幼双继续往下看,《镜花水月》出版之后,寄给“欣欣子”和“三五先生”的信累在一块儿,足足有拇指厚。

  这些信不需要她篇篇都回复,只要挑几篇回复回报粉丝就行,不过为了表示尊重,张幼双一般都会认认真真全看完。

  她看信的速度很快,走到家门口的时候就已经看完了三篇。

  “咔”钥匙捅进锁眼。

  张幼双在门前停住了脚步,目光不受控制地被面前这一封淡红色的信给吸引了。

  这封信在这厚厚的一沓信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信笺以花汁染成淡红色,触手竟如脂粉般细腻,残留异香。

  这一封信的来信地址显示是“绿杨里”,就连张幼双都知道这“绿杨里”其实就是越县最有名的红灯区。



第44章

  作为越县有名的红灯区,绿杨里与普通的巷子几乎没什么区别。

  不过种的杨柳多了些,枝条垂落,婆娑有声,交织出如伞盖般的绿色浓阴。

  白墙青瓦,鳞次栉比,周围或是胭脂铺、或是头面铺、金银铺、花朵铺……熙熙攘攘,热热闹闹。

  穿过一道狭小的、长满了青苔的墙壁之间所留出的空隙,一路往前,就能看到一栋栋或三层、或二层的小楼。

  它们看上去与普通的民居没有任何区别,只在屋檐下挂着的大红灯笼作为区分。

  偶尔见到几个姑娘,也和良家女没什么不同,有些端着一盆水,正坐在院子里洗着乌黑的发。

  只有进入这些民居之中才能发现端倪。

  这些民居简直是把空间利用发挥到了极致,二层的小楼被分割成了四层、五层。

  第一层就是接客的大堂。

  往上是妓|女们居住和接客的单间,只能容得下一张床、两把凳子,一个梳妆台,墙脚放着个夜壶。

  空气中散发着一股隐约的霉味儿,浮动着显而易见的尘埃。

  木楼梯一脚踩上去发出如同垂暮的老人一般痛苦、难耐的呻吟。

  此时,二楼一间稍大的屋子里,床上团团坐了四五个妓|女,她们年纪都不大,最小的十五六岁,最大的二十多。

  互相推搡着,笑得花枝乱颤,一齐将眼睛望向了最中间的孟屏儿。

  “然后呢?然后阿纨与谢相公怎么样了?”

  “谢相公有没有看上阿纨,替她赎身?”

  孟屏儿年纪最小,十五六岁,生得一张圆脸,鼻子下面,唇瓣上方有一颗细细的,小小的黑痣。

  作为这群姑娘里面认字儿最多的,此时正在翻阅着手上的话本。

  封皮上能看见醒目的是个大字《镜花水月》。

  “然后……就没有了。”

  “没有了??”众人面面相觑,争先拿过话本来翻。


  翻到阿纨与谢玉山初见的那一章,确实是没有了。

  这些女人们,就是绿杨里的妓|女。

  她们并不像文人墨客所想象出的那般风华绝代,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像女主角阿纨那样的那叫“清吟”,是鬻艺的,与她们这种口不能唱,手不能弹,单做皮肉生意的有天壤之别。

  也正是她们这种一无所成,靠卖肉为身的才是支撑起这个“行业”的坚固的基石。

  她们大多容貌平平,有的还好些,小有姿色,多穿着些桃红、杏红、出炉银颜色的衣裳,头上抹着乌亮亮的头油,与良家作区分,乍一看上去倒也招摇明媚,花团锦簇,使人心情愉悦。

  真的没有了……

  孟屏儿望着那得来不易的珍惜的话本,眼里浮现出一抹显而易见的失落之色。

  众人顿觉败杀老兴,坐在床上长叹了一会儿。

  窑|子也有窑|子的规矩。

  譬如说不能热客(热恋某个客人),不能甩客,不能逃跑,不能私自外出,不许倒贴,不许与外人私下里来往传信。

  她们平日里被老鸨拘着出不得门,娱乐方式就那么可怜的几种,好不容易看到个话本,还是以她们为主角的,看到最要紧的地方,竟然就没有了!

  不过这话本的确是她们看过的最引人入胜的话本,她们不自觉地就代入了这话本的主角阿纨,难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