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田之小夫郎发家记_作者:邓糖那(183)

2021-06-12 邓糖那 种田文

  正好你们来了,赶快把这人带走吧,他在这我都没法干活了。”

  景文这才反应过来,敢情自己的弟弟跟这谷清原来就有过节。

  “我还当有啥子大事呢?

  是个男人都得大气一点,何必老是为这点鸡毛蒜皮的事翻脸呢?

  下次可不许这样了,都在一个家里住着,都像兄弟似的,说开了就没事了。”

  而何君使劲将谷清拉出门外,带着点恳求的语气。

  “哎,谷清小祖宗,你跟景行到底有啥过节?

  你干嘛老揪着他不放?

  可否看在我何君的面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行不?”

  “今天看在你面上,我放他一马。

  但我跟他这事,是一定要通过武力解决的,我是一定要跟他好好地干上一架的,这你就甭管了。”

  何君无奈地摇摇头,这蜂王若是犯起倔来,也是几头牛都拉不回来的主。

  偏偏景行也是倔犟的,一犟起来连天王老子都拉不住,这两人还真就天生不对盘。

  何君生怕谷清再呆在这里,等下又会跟景行吵起来。

  便好说歹说的把他拉走了。

  景文则劝景行:“其实我觉得谷清看上去心眼还挺简单的。

  他就是要没事找事,可能也是图好玩。

  他年纪那么小,我看他顶多十六七岁,你可别跟他一般见识。

  你也注意些离他远点,别惹着他。”

  “我烦他、躲他都来不及,我都恨不得天天见不着他。

  我还会巴巴地上赶着去惹他,只要他不来找我,我就谢天谢地了。”

  景文也无奈地笑了,他接着又把准备办学堂,想让景行打制三十八套桌椅的事说了。

  景行一听,这办了学堂能让鹅湾村这些穷苦百姓的娃儿有书念了,这可是大好事。

  景行对办学堂的事,也是很赞同。

  他当即一拍胸脯,保证尽全力在七、八之内就把这些桌椅做好。

  果不其然,景行做事就是又快又好。

  过了八天,景行与徒弟就把三十八套桌椅做好了。

  这些桌椅搬到祠堂里,何君、景文再把那些书、笔墨纸砚一起拿到祠堂。

  接着景文去请了二叔公来做教书先生。

  二叔公乐呵呵的就来了。

  然后景文再让村长通知鹅湾村的百姓,若家有六至十多岁的孩子愿学的都可送来,束修如果交不起的就可以不交,都由张家垫付。

  村长通知下去后,第一天包括小容儿只来了八个孩子。

  何君还有点奇怪,他原先听娘说大概六到十岁左右的应该有三十多个,怎么这会儿才来了八个?

  于是景文推测。

  “那些不愿来的,肯定还在观望之中。

  他们肯定不相信咱们开这学堂是不收束修的,他们害怕学到中途,又要让他们交束修。”

  何君这才反应过来,他想这些村民迟早会明白,自己办这学堂的良苦用心。

  果然,这八个孩子上了十多天之后,又陆陆续续地来了十多个孩子,最后学堂有三十个孩子了。

  这二叔公果然尽心尽责,短短几十天,就教这些娃们练毛笔字,认字,念书。

  那些娃慢慢的就能写出一些简单的字了,也能背诵一些简易的诗词。

  村民们看着自家的娃,能认出字,写出字,甚至能背诵诗词,一个个也是心中欢喜。

  虽然景文说若家里贫寒,交不出束修的就可不交。

  但村民其实都是朴实之人,他们也感动于景文家里能为鹅湾村办这么好的学堂,因而家里有什么就送什么。

  有送鸡和鸭的,有送刚臼出的米的,有送玉米、红薯的……

  景文一家都让这些百姓不用再送,但百姓们还是很坚持。

  村民们一般表达感情都很直接,谁对他们好,他们也会使着劲儿地回报。

  这小容儿自从上了学堂,念书兴趣极高。

  每次吃完晚饭后,他都会在大家面前背诵一段二叔公教的诗词。

  那稚嫩的童声,那摇头晃脑的可爱模样总把大家逗的哈哈大笑。

  他还会把每天学到的字拿毛笔写给大家看。

  虽然他的毛笔字还是写得歪歪扭扭的,但他能学到东西的那份快乐,还是感染到了家里的每一个人。

  这份喜悦让景文与何君觉得做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这天傍晚,徐慧芝去给鸡窝里的鸡喂食,鸡窝旁边放着那好大的木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