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楼喻,他根本不会遇上这样一个人,成为他一生最为惊喜和感动的无价之宝。
楼喻神色真挚:“我知道。”
他可是看过原著的人,原著里面,霍延一生倥偬,的确没有什么知心人。
他们互为彼此人生中的意外之喜。
浪漫而永恒。
霍延额头抵住他,心跳得极快。
“阿喻,我心如磐石,天崩不改,地裂不移。”
“君为磐石,我亦如此。”
远洋航行暂时告一段落,但航行后带来的影响,正在不断展现出来。
在楼喻的指令下,农部忙着研究新的农作物,工部忙着研究橡胶的用途。
某一天处理政务时,楼喻突发奇想,召来朝中重臣,说道:“大盛发展这么多年,各行各业涌现出不少杰出的人才,每一行业都得到长足进步,只可惜,这些经验还只存于人脑中,若是能够形成著作,流传给后世,倒不失为一段佳话。”
范玉笙年纪大了,蓄起了胡须,但依旧是位优雅的美男子。
他笑问:“陛下的意思是要将各行各业的经验写成书?”
“嗯,凡文学、历史、天文、地志、农学、医药、格物、造化、技艺等百科,都集于一书,可称之为《百科全书》。”
众臣听得很激动,但要想编纂这样一本《百科全书》,何等耗时耗财耗力?
但不管怎么说,这样的书一旦问世,绝对是旷古绝伦的巨著。
能够参与编纂,是莫大的荣幸。
这是盛世的象征,亦是荣耀的象征。
饶是范玉笙也不由呼吸一滞。
他眸光晶亮问:“不知陛下计划几年编纂完成?”
楼喻笑道:“五年也好,十年也罢,便是二十年,只要能编出来,朕等多久都行。”
杨广怀提议道:“陛下,《百科全书》此名固然直白易懂,但编纂这部巨著乃陛下所想,且能够编出这样的书来,离不开陛下的英明治理,故微臣以为,不如为其冠上一个更能彰显陛下圣明的名称。”
“哦?”楼喻饶有兴趣道,“杨先生请说。”
其余人:这么多年,还是杨相最会说话!
杨广怀笑眯眯道:“不如称之为《昭庆大典》罢。”
众臣皆附和。
这种名字确实不能让陛下自己提,还是杨相厉害啊!
楼喻倒也没推辞,只道:“待此书编纂出来再说吧。”
众人便知,这是同意了。
《昭庆大典》从昭庆十五年秋开始编纂,全国上下无数文人士子皆群起响应,积极参与大典的编纂。
百科全书的编纂何其艰难?
纵使图书馆已收纳无数典籍,可将每一科的典籍结合起来,编入同一本书中,其中的工程量简直无法想象。
不仅如此,每行每业新出现的经验与知识都得派人认真记录编写,这些也要加入百科全书中。
得亏这些年大学培养了不少人才,否则参与编纂工作的官员肯定得抓瞎。
编纂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转眼到了昭庆二十年秋,秋收后即将迎来楼喻的四十岁生辰。
岁月没有在他脸上留下多少痕迹,反而年纪越大,越发成熟有魅力。
朝会上,礼部尚书出列道:“陛下,礼部收到各国的国书,他们都打算派遣使臣来我大盛,为陛下的生辰进献贺礼。”
“朕看献礼是假,学习是真。”楼喻淡淡道。
二十年的发展,足够大盛威震寰宇。
不论是陆上邻国还是远洋诸国,都想来大盛学习先进文化。
礼部尚书卡了下壳,“陛下是否接受各国朝拜?”
楼喻面色无波,颔首道:“我大盛虽国力强盛,但万不可傲慢自大,殊不知其余国家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待各国来盛,切不可生出轻视之心。诸位要谨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臣等遵命!”
楼喻又交待道:“荣乐,此次各国使臣前来,由你协同礼部接待,万不可失了礼。”
“臣妹遵令!”
楼茝如今已经二十岁,她观政参政十几年,早已向朝臣展现出她的治国之能。
她是楼喻亲手教出来的,治国理念与楼喻一脉相承,且年纪越长,越有楼喻的风范。
而楼固,成日待在实验基地,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会出京走访,去实地进行考察。
这些年下来,朝臣岂有不明白的?
可自昭庆七年,允许女子参与科举和朝政后,大盛官场上女子的身影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