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五哥很是满意,主动要求干活,“我洗蘑菇!”
“行啊,顺便撕下。”到时候一炒就完事了。
“好嘞!”蔡五哥欢欢喜喜的应下了。
蔡丹则去做主食了, 她要做地瓜片。
然后把面发上, 发一晚上,明早好烙饼。
活儿不少,但是最近每天都做, 都很熟悉了。
而且蔡四哥、蔡五哥都会帮忙。
所以还好。
蔡母回来的时候,蔡丹刚炒菜,不过这是快手菜, 翻炒几下就可以出锅。
“娘,你这点儿掐的可真准!”蔡丹忍不住调侃了句。
蔡母就笑,“回来的早不如回来的巧!”
然后问烧火的蔡四哥, “大石头,今天咋样?”
“娘,娘!我说!”蔡五哥窜出来了,强烈要求听他的。
“嗯嗯,你说吧,说吧。”蔡母去洗了手。
蔡丹有些欣慰,不说别的,勤洗手这个好习惯她算是给家里人养成了。
“我们去了小西山,那边橡子可多了,我们捡了三大筐还有一大面口袋,差点弄不回来。我们三人轮班抬回来的,可累人了。娘你看看西屋炕上多少橡子了。”蔡五哥忍不住有些显摆。
因为成果斐然,所以累点他们也愿意。
蔡丹已经在撂桌子了,就在厨房,屋里没亮。
今年挣钱了,一定要买煤油,没有“光亮”实在太不方便了。
“吃饭,边吃边说。”蔡丹招呼着。
“明天还去小西山么?”蔡母拿起两片地瓜片。
蔡四哥摇头,“不去了,捡的差不多了。”
蔡母就说,“小西山的橡子树还是少。”
“娘,就快秋收了吧?”蔡丹问道。
“嗯,后个就开始。”终于又快到了丰收的季节。
“娘,我去秋收。”蔡四哥想要多挣工分。
蔡五哥低头吃饭不吭声,他自然更愿意进山了。
“娘,到时候还能让我们进山么?”蔡丹的意思是不让她们去秋收么。
“你姑父说了刚开始不用,后头可能会让你们停两天,你们听信就行。”蔡母也不能太确定。“大石头你还是跟着爷爷上山,家里不差那点工分。”
毕竟今年她也不用参加秋收。
因为她要伺候那几头母猪。
这可是队里的宝贝。
最近都喂破皮地瓜(挖坏的地瓜,不便储藏,必须尽快吃)了,快比人吃的都好了。
蔡丹也同意蔡母的说法,“是啊四哥,你不和我们一起进山,回头捡的东西太多,我和五哥都拿不回来。”今天都够勉强的。
至于让别人帮忙,那更不行。
大家伙的东西都不少,即使有人没捡那么多,也会弄些柴火回家。
就是蔡姑姑,她还要帮蔡爷爷呢。
蔡四哥考虑了下,点点头。
蔡丹夹了口蘑菇,很鲜嫩,好吃,“其实咱们上山捡的东西,除了橡子,别的也能卖钱的,最后兴许比工分还贵呢。”
蔡母却是不同意,“啥时候粮食都重要,有粮食心才不慌。”
蔡五哥立马附和,“是,得有粮食,不能饿肚子。”
蔡丹毕竟有两世为人,她无法理解这个时代人们对于粮食的执着。
————
之后的日子,仍然是老人带着孩子们上山。
蔡姑父在秋收头一天弄来一头肥猪杀了。
给每家分了肉,说是吃饱了好干活。
这猪也不是买的,而是借的。
没错,是和县里的养猪场借的。
明年要还的。
蔡丹超级佩服她姑父,这种骚操作都能搞定。
这可是活猪,又不是钱。
有肉吃了,队员还能不兴奋,加上秋收分粮食。
这人就跟打了鸡血一样。
因为效率提高了,即使少了一些孩子,秋收也没耽误。
最后两天蔡丹她们也下地了,进行最后的抢收。
蔡丹仍然是捡稻穗,这活儿她干的挺好。
秋收后没放假,除了一些人留在村里收尾(晒稻谷),其他人都进山了。
蔡家仍然是她们三兄妹去,蔡母连秋收都没参加,更不可能进山了。
她们这些队员一直到下雪才停止了进山。
之后是分粮。
是的,今年的分粮也被拖后了,不过没人抱怨就是了。
蔡家今年的粮食要比去年多一些。
加上自留地大丰收(农家肥多),明年不愁吃的了。
当然还是粗粮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