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大人在铡草,铡刀后边已经不少草段了。
有几个小孩子在往背篓里抱。
蔡丹也赶紧过去了。
她直接将背篓放倒,然后快速巴拉。
很快背篓就满了,可以停手了。
差不多够用一天的了。
今天蔡母不在,她们肯定不如昨天的。
“三丫头倒是尖,你们也跟着学学,还一捧捧抱,多慢,还弄一身。”说话的是铡草的一位,也是蔡丹的堂叔。
不过她不怎么熟就是了。
蔡丹可不想当“别人家孩子”,容易被套麻袋的,“我五哥教我的。”
真想套的话,就套她五哥好了。
那家伙背锅,她一点不亏心。
最近他手欠得很,老薅她头发,弄乱她发型。
叔可忍婶子也不忍了。
作者有话要说: 医生让我先停停,如果反应不大还是要吃的。
我想喝中药调理,医生说补不上来。
好烦躁啊~啊~
抱歉,明日一定恢复双更,握拳!
第47章 知青到来
人多力量大, 春耕过后,一排的土坯房就盖好了。
还贴心的围了一米来高的土坯院墙。
蔡丹也偷么进去看过,里边没有书桌, 但是有土坯桌子和凳子。
还挺像模像样的。
现在万事俱备,唯差东风了。
他们缺老师。
其实也说不上差,很多村子建小学之后, 老师就是从村子里拔大个。
有的上了上过三四年书, 有的小学都没毕业,他们一边自己学一边教孩子, 就这么个情况。
主要是现在学历高的真不多,特别是这种偏远的村庄。
但是蔡姑父不愿意,所以他找人去了。
驾着牛车去了县城, 牛车上好几个筐,里头是公鸡和鸡蛋。
这些是要交任务的。
本来是要交更多的鸡的,之前让队员们第二次多养五只鸡,就是因为之前的鸡要交任务。
但也不知道蔡姑父怎么操作的,反正变成一部分公鸡和鸡蛋了。
这可让队员们高兴坏了, 谁舍得杀母鸡啊, 细水长流的下蛋不香么。
至少蔡丹家就特高兴,即使这样每个月要交出十五个鸡蛋,她们也是愿意的。
因为家里交了两只公鸡, 所以只需要每个月再交十五个鸡蛋就好了。
就是每只母鸡每个月五个鸡蛋。
听起来不多,但是别忘了母鸡差不多有四个月不下蛋呢。
还有如果喂养不好,鸡并不是天天下蛋的。
不过蔡姑父也讲理, 如果认为交鸡蛋不合适,随时可以交鸡的。
比如有些家的老母鸡,年纪大了也不怎么下蛋了。
人家更愿意交鸡呢。
蔡姑父还真带回来两个人。
一男一女, 年纪不到二十岁的样子,据说是从京城来的知青。
男的俊女的俏。
浑身散发着激情和热血。
村子里来了新人,还是京城人,自然是个大热闹。
蔡丹也被蔡五哥拉着看了热闹。
蔡姑父趁机和大家伙做了介绍。
男的叫田兵,十八岁,高中毕业。
女的叫白雪,也是十八,亦是高中毕业。
她们是自愿下乡,建设贫困农村的。
蔡丹看着两个背夸的有些羞涩的青少年(女),在心里叹口气。
也许数字运动开始,很多知青真的是怀揣梦想的。
就如面前的两位。
她们自愿去艰苦的农村,梦想建设祖国。
可是城市和农村差的太多了,条件艰苦,还要干农活,加上生活差异,还有远远无期不能回城,后来的下乡自然成了苦差事。
蔡姑父还让两人讲两句,她们推来推去的。
最后田兵说了两句,说很高兴来到四大队,会和大家一起建设伟大农村。
蔡姑父见两人腼腆,也没再逼,和队员们说了这是他好不容易求来的老师,队小学三天后正式开学,让队里适龄的孩子都来上学。
不要学费,只收书费,要是自己借旧书本,就一分钱也不用花。
两个老师每天都是满工分。
蔡姑父挥挥手让队员们散了,认个脸熟也就算了。
俩人又不是猴,不能老盯着看啊。
而且后面还要安置呢。
房子是有的,他在盖学校的时候就有接收知青的想法。
自然多盖了两间房。
里边没啥家具,就有一铺炕一个灶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