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代文里暴富_作者:春山犹枝(232)

  塑封也只能定制,好在这个不难,沈鱼去各个厂子打听的时候,大部分塑料厂都愿意接他的单子。

  虽然很不明白为什么要做那样一卷一卷的塑料膜,还要印刷固定图案

  这么窄的塑料膜,能做什么呢?

  另外还要定制店里堂食用的马克杯和玻璃杯,所以又联系了陶瓷厂和玻璃厂。

  定制的这批杯子,马克杯不是单一色系,而是同款式的不同色系。

  沈鱼还特意要求,除了店铺小标,还要印一句文艺的话。

  这个年代是诗歌盛行的年代,一些著名诗人,就像后世的明星歌星一样受到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们追捧。

  沈鱼班上很多同学,包括陈美丽,都有一个精致的本子,专门用来摘抄诗歌,或者觉得优美的句子。

  沈鱼绞尽脑汁,想了一些后世流传得比较广的文艺句子。

  比如什么“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

  “双木非林,田下有心。”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尚未配妥剑,转眼便江湖。愿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等等等等。[注]

  一些长句会拆开,分别印刷在整套的马克杯上面——主要是沈鱼绞尽脑汁想起来的也不多,只能偷工减料一个杯子少印一点儿。

  这样折腾下来,什么东西都要定制,必然支出不菲。

  好在他两个麻辣烫店生意一直不错,现在在兴城也小有名气,两个店加起来,一天盈利过千不成问题。

  甚至有外地的人来兴城出差,会被本地人当特产带他们去吃。

  生意这么好,难免有眼红的,据沈鱼所知,陆陆续续有其他的麻辣烫店开起来了。

  正常的竞争沈鱼不怕,只要不使下作手段,他还能拦着人家开店不成。

  不过那些店,有的完全照搬沈记,也是串串按签子算钱,经营模式什么的,都一模一样。

  有的觉得没必要,串签子是多余程序,既要想法子买签子,还要找人串串,浪费钱,浪费人工。

  可他们也没想过将食材合理分份,就是单纯把白菜叶子掰开,土豆藕萝卜等食材切片。

  结果客人光选个食材,就能吵起来,这个觉得自己的菜叶子小了,那个觉得自己的土豆片太薄,都觉得吃了亏。

  吵架还是小事,一天天的,客人越来越少。

  然后这些店火速换了模式,也改成串签子。

  沈鱼:“……”

  其实你们皮筋一捆,也是一份啊!

  这些店唯一相同的点,就是价格比都沈记麻辣烫便宜,也不用便宜太多,压一点儿价就够了。

  比如他们家素菜签子一毛一根,那些店就八分九分这样。

  他们也卖麻辣烫,看起来跟沈记好像没什么区别,价格也更便宜,当然也吸引了一部分客人。

  刚刚出现收益下滑那几天,沈鱼特意去店里看过。

  他还记得老店开业的时候,过了三天打折期,收益下降,余婶子很担心,还跟他说,要不要继续打折,被沈鱼给拒绝了。

  可这回他来,余婶子老神在在,一点儿不见慌。

  沈鱼问她:“您不担心?”、

  这几个月,生意好,其他店员工资陆陆续续都加了一些,余婶子靠分红吃饭,生意好她工资也高,不用加。

  现在分店一个月能能赚两万块钱上下,余婶子一个月也有两百块左右,在这个时代,完全可以算高收入阶级了。

  余婶子自豪笑道:“不担心,我去尝过,那些店没咱家味道好。”

  杨婶子补充:“也不老实。”

  她作为分店掌管配方的后勤总管,清楚地知道沈鱼那个底汤配料,买的都是好东西。

  大骨头都要挑新鲜的,肉菜食材更别说了,卡得可严,不新鲜的不要。

  那些店里的食材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店有的食材还行,比如蔬菜还算新鲜。

  但肉类挑的不一定是好部位的肉,比如鸡肉,沈记的鸡肉都是鸡胸肉,别家的鸡肉还有骨头。

  不知道是哪个部位,反正肯定不会是鸡胸。

  而且如果当天没卖完,第二天就接着卖,第二天没卖完,第三天接着卖,反正肯定不会白白浪费了。

  这样倒是节省了,可食材品质就难以保证。

  不像沈记,肉都是当天买新鲜的,如果有多余的,员工们吃饭的时候做了,人多,一顿就解决掉了。

  既不浪费,也不砸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