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那妈妈洋洋得意的时候,四太太一句话“吴妈妈将要用的东西列个清单出来,你们也都一样,这马上要到中秋了,各处都缺什么东西先列个清单出来,明天报我。今日就先到这里,各位回去后按以往的惯例做事,哪一处出了问题我直接找你们这些主管事的妈妈。”
等人都走了后,甄婉怡狗腿道:“母亲真是厉害,一句话就把他们给唬住了。”
四太太失笑道:“哪有那样简单的事,你大伯母掌管中馈这么多年,这些管事妈妈都是她一手提起来的,想把这些人收拾妥当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办成的事。婉儿,记住为后院的人和事没一个是简单的,你刚看着那吴婆子最为奸滑,其实那样的人最好对付。”
甄婉怡点点头,“女儿知道,吴婆子最沉不住气反倒好让人揪出错出来,就算暂时没个错处我们也好提防她。”
四太太点点头,“那婉儿看刚才那几个人谁说话做事最滴水不露。”
甄婉怡细细想了一番,最后才道:“是管针线房的田妈妈。”
四太太挑了挑眉,“我还以为你会说是管厨房的许妈妈呢。”
“许妈妈虽然话也不多,可她把前一段时日厨房里的消耗以及厨房里还剩的存货都点出来的,特别是提到了中秋时要备下糖粉,红豆五谷一类的东西。可田妈妈却只问及这一季的衣裳,根本就没提到中秋节的事,如果女儿没有记错,这一季的衣裳应该是中秋前下发吧,田妈妈压根都没提这事,如果母亲也忘了这事,中秋时不能按时发放,到时候有下人闹了起来,那母亲第一次掌家岂不就让大伯母抓住了错处看了笑话吗?算一算日子,中秋节之后大嫂的胎应该也满三个月了,大伯母不就轻省了一些,刚好可以接手中馈呀。”
四太太大笑,“谁说我家婉儿五谷不识的,为娘看你就很好嘛。”
☆、第一四六章 学管家
四太太虽没在甄府管过家,可甄府西院这边的事几乎都是她在管,在加上四太太为人爽朗出手大方,从不跟奴婢们去争利,所以四太太在府里的人缘一向要好。这一接管中馈,也本着做事只求无过不求有功的心态,常带着甄婉怡跑长康院的,倒真让甄婉怡学到了不少。
单从稻米上讲,甄府一共要买四种稻米,一种是做点心会用到的糯米,一种是主子们吃的长芽米,其实就是精选出来的晚稻,生长期长一些淀粉含量高所以颗粒饱满口感好,一斤要二十六文钱,在清河城算是高价米了。
一种是各院的嬷嬷妈妈和大丫鬟们,她们吃的是稍差一点的,不经挑选的晚稻或者精挑的早稻,只不过早稻颗粒短小在舂米的过程中容易破碎,更是影响了美观,所以这不经挑选的就是其他仆妇的主食了。
朝廷下发给官员的俸禄就是没经过挑选的晚稻和经过挑选的早稻,只不过大多数官员自己不会食用,拿回家也是给仆妇们用了,自己吃的再到粮铺里去买上好的精米。若是家中仆妇不多吃不完的,便拿到粮铺中去换好米,那中间有差价就很大了,往往是四斤禄米才换得一斤精米,甄婉怡在京城就见到三太太家中的管事去换米。
布料的差别也大,从上到下分成三个级别,绸棉麻三大类,所以这采买之事就需格外用心,将人头算足了,否则多了浪费,少了又会酿出矛盾来。
甄婉怡每日都与四太太一同到议事堂中看四太太如何处理事务,又陪着四太太一同到长康院禀报听老太太传授经验,讲述往年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趣事,慢慢地甄婉怡也体会出其中的门道来了,四太太看似没有大动府里的管事,可她悄无声息地帮着几位管事妈妈提了副手,分了她们手中的权力,又将采办的差事细细分了几大类,厨房是专门的一块,布匹又是一块,其余的杂货统成一块,分别派人专事采办,按以往的惯例给钱,货好能省的则继续任用,而省下来的银子又大部分以赏钱的形式给了最得力的一个,让三个采办的人都如同打了鸡血一般,满城的找好货然后拼命地砍价,就为了争当最省最得力的人,并且三人之间还达到了一个相互监视的效果。
得知这一幕的甄婉怡对四太太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四太太嗔笑道:“这有什么难的,你外祖家那么多产业,若没个好的法子怎么制止各个掌柜中饱私囊呢?在你大舅舅接管产业的时候,喻家的生意就做到了南通海边去了,铺子更是遍及大庆河流经的四大郡城,在我出嫁前喻家名下大掌柜共有七个,二掌柜三十八个,学徒不知多少,每五年大掌柜换柜,每两年二掌柜换柜,就是靠着大掌柜和二掌柜之间这种相互监督的机制才防止了内盗的事件。如今你母亲我管这么一个小小的府邸,一年经手的银钱也不过千两之数,对付他们还不是小事一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