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主角说台词开店暴富_作者:银鞍照白喵(179)

  零零总总的,都是一些好消息。

  颜棠原本不想收沈老给的钱,但对方好似已经认定了,他有一条通向国外的“扫货”渠道,只是那交易不怎么见光而已。

  沈老通情达理,不愿意为难他说出来,但也不愿意让他高价买来古籍,再无偿捐赠给国家。

  所以就做主将颜棠加入进了项目中,每次再捐赠,就都会获得一些项目资金。

  其实,那钱在沈老看来真的不多,他自认还是亏了颜棠,甚至想过从其他方面补偿一番。

  颜棠收钱收的很不好意思,想退回去吧,沈老要批评他,不退回去吧,这钱远超过他兑换“只字片语”的价格了。

  其实,“只字片语”算是成本比较高的成语,但是这都敌不过沈老给的太多。

  颜棠拿钱拿的顺手,却因没办法只能先这样僵持着,只等找一个机会,有了新成语,再补给国家。

  至于这次的意外,则发生在最近一次收到款项时,许是那边的项目确实陷入了僵局,在颜棠问询时,助理直接说出了现状。

  原来是之前报喜不报忧,如今却是真没办法了。

  这件事,还要从沈老的研究项目讲起。

  他们的研究,肯定是基于颜棠捐赠的古籍,在将古籍进行分类整理后,众人又向各个高校和研究所成员发出了邀请。

  擅长哪部分的人,可以选择做哪一类。

  其中,沈老等人选择做的,就是华佗那据说已经失传的《青囊经》残页。

  作为项目的总发起人,沈老不仅德高望重,选择的《青囊经》更是堪称国宝的存在,因此也被分得了最多的项目资金。

  只可惜,《青囊经》却是众多项目中,进行的最不顺利的。

  甚至,考古中有一派比较尖锐的指出:《青囊经》言过其实,华佗也被过度神话,不该被特殊对待。

  这一派的观点,也并非全无可取之处。

  众所周知,现在存世的历史类文稿,不仅有正史、野史,还有一类叫演义,可以称为同人本。

  同人是基于史实的改编再创作,其中的内容并不完全可信。

  基于这一点,这个学派认为:虽史上有提过《青囊经》,但是《青囊经》的神乎其神只在演义中出现过。

  这定然是一种放大、一种夸张的描写。

  甚至,这一派认为,现代人因演义的广为流传,而过度神话了华佗。

  他们提出了质疑:就算华佗发明了麻沸散,但即使能麻醉,华佗就真的可以在古代完成刮骨疗毒和开颅手术吗?

  现代都不一定能开颅成功,古代的医疗环境如此差,又怎么能做到呢?

  再者,虽许多古代人吹过华佗医术厉害,但别忘了,古人有个说法叫“专美传主”,即美化人物形象。

  就算当时手术感染率高,生存率一般,也不会被记载进去。

  当沈老团队在项目进行不畅时,这种言论迅速开始广泛流传起来。

  遗失千年的珍宝,被认为名不副实。

  受人敬仰的神医,被认为不过如此。

  一时间,沈老退休后再出山的行为,好像成了笑话。

  在有心人的引导下,沈老一辈子的清名,好像在晚年染上了瑕疵,沾上了铜臭味儿。

  无疑,沈老是这个圈子里的权威,或者说,在将他定义为“这个圈子”里的权威时,就已经是一种侮辱了。

  因为他本身是在全世界都有着深刻影响的老师。

  有人曾说过,踩着高位之人上马,会获得一种极端的亢奋与满足。

  那如果将这样一个大师拉下马呢?大概会让故意引导流言的人,兴奋到做梦都在尖叫吧。

  虽然助理在和颜棠说的时候,只用了几句话带过,也并未说明其中关于学派、学阀等等的斗争。

  但颜棠也感受到了那种沉重。

  颜棠肯定是想帮忙的,但他即使再怎么增加“只字片语”的兑换量,都像是大海捞针。

  到底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破局呢?颜棠不禁陷入了沉思。

  正在这时,颜棠的手机响起,他打开一看,发现竟是周甜的短信。

  周甜自接手富贵补习班后,一直都做的很好。

  但可能是因为从小生长环境的缘故,他很少麻烦别人,也不太愿意与人建立长期的必要联系。

  所以,他历来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就算是登门时满脸笑嘻嘻,但转头办完事,他也不会再加深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