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乱世做权臣_作者:金戈万里(660)

  无论怎么看,都是红玉朱雀的翅膀下夹了个白团子。

  不将白团子从红玉朱雀的翅膀下面抠出来,绝对不会有人发现白玉团子其实是只猫。

  且不说这方大印的用料、雕工和意义,单是如此巧思,就令人叹为观止。

  已经被宋佩瑜彻底忘却的郝石,将宋佩瑜和重奕的所有反应,仔细记在心底,等着回去与永和帝细说。

  殿下和大人都很喜欢,陛下的心思没有白费。

  “陛下说,这方大印本该在过年的时候,随着年礼送来。因为被拿去返工,才耽搁了许久。算是让殿下在青州暂留一年的补偿,等明年你们回咸阳,陛下还有重赏。”

  宋佩瑜眨着眼睛移开已经放在红玉朱雀上许久的目光,垂下眼睫盖住其中的羞涩和掩饰不住的笑意,轻声道,“谢陛下。”

  重奕却肉眼可见的没了刚才的好心情,他目光定定的望着郝石,“今年都要留在青州?”

  面对重奕身上如有若无的压迫感,郝石脸上的笑容顿时僵住。

  逃跑之前,郝石壮着胆子转达永和帝的最后一句话。

  ‘家有高堂,私婚属大不孝。’

  见到宋佩瑜讲义气的抓住重奕的手臂,郝石掉头就跑,仿佛身后有恶鬼追着他似的。

  重奕却根本就没理会郝石,他弯下腰,将额头搭在宋佩瑜的肩颈处,“他不让我回去,想拿这东西糊弄我。”

  明明是没什么语气变化的一句话,宋佩瑜却觉得他听出了深深的委屈。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当初打下卫国的时候,他们也是特意在卫国停留一年,等到卫国彻底稳定下来后,才回咸阳。

  如今的兖州和青州比当初的卫国,情况还复杂。

  宋佩瑜都不忍心告诉重奕,停留一年的时间,也许不够。

  有永和帝‘将木盒送去给狸奴’的口谕,宋佩瑜用起太子大印毫不心虚,很快就根据整理出的花名册,大批量的调动,翼州、兖州和青州的中层官员。

  相比兖州官员和青州官员,翼州官员都成了值得信任的存在。

  正好让翼州官员来兖州和青州充当白脸。

  兖州和青州的刺头官员去翼州吃点苦头。

  如此用了半年的时间,才让各地都平稳下来。

  与调动官员同时进行的政令,还有在三地执行赵国的税收方式,并以赵国的标准改变计量和律法。

  其中最容易做的莫过于执行赵国的税收方式。

  原因无他,百姓得到了实打实的利益,怎么可能不积极主动?

  光是取消赵国不存在的各项税收,就让赵国在兖州和青州的名声大好,甚至有百姓自发的朝着咸阳方向磕头,感谢永和帝的恩典。

  百姓的喜怒就是这么简单。

  谁有可能让他们的日子变得糟糕,他们就憎恨谁。

  谁让他们的生活变好,他们就爱戴谁,拥护谁。

  取消赵国不存在的各项税收后,宋佩瑜却没急着将其他繁重的税收改成赵国的标准,而是先征民夫、民妇修路,以赵国的标准改变计量和律法。

  听闻要征役的时候,百姓们刚对赵国升起的好感顿时回归原点。

  对于他们来说,征役代表即将与亲人永别。

  多少年来,去服役能回来的人都十不存一,尤其是兖州百姓。

  兖州百姓没直接闹起来,除了赵国已经减少他们许多赋税,也多亏了兖州局势稳定后,赵军将俘虏的兖州军都放回了家。

  对于兖州百姓来说,就相当于赵国还是要杀俘,却在杀俘之前,愿意让俘虏与亲人做最后的告别。

  只能说兖州百姓在兖州王手中讨生活的时候,妥协过太多次,妥协早就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他们骨子里的习惯。

  兖州百姓不仅在误会赵国征役夫含义后,选择逆来顺受,甚至会相互劝解,主动给赵国找理由。

  都没用赵国安抚,他们就能自己想通。

  赵国愿意让俘虏归乡,先让他们与家人团聚。

  在处死俘虏之前,给他们与家人交代遗言的时间。

  已经是天大的慈爱。

  满心悲壮的归乡兵俘,甚至在以为自己死期将近的时候,主动安抚家人,说自己本就是该死之人,赵国永和帝愿意减免那么多的赋税,可见是慈爱的好君主,让家人一定要忠诚于永和帝,千万别因此怨恨永和帝。

  当然,有认命的人,就有不认命的人。

  在大部分归乡兵俘满心悲壮的安抚家人,准备慷慨赴死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