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乱世做权臣_作者:金戈万里(686)

  陈国人带走他们的大夫后,从来都没将大夫送回来。

  也不知道大夫……

  呸!

  如此丧天良,活该不中用!短短的时间内,‘宣泰帝不中用’的事,就传遍九州,并让百姓,尤其是陈国和楚国的百姓深信不疑。

  又过两个月,重奕和宋佩瑜才再次出现在百姓们口中。

  有了新鲜事,还是既与大人物相关,又与他们相关的新鲜事,百姓们早就将曾短暂流传过的顺口溜忘在脑后。

  百姓们会再次开始谈论赵太子和被赐婚给赵太子的宋少师。

  是因为正好在咸阳,有幸见识赵太子和宋少师纳采过程的商人们陆续离开咸阳,分别前往各地,忍不住将这番见识当成炫耀的资本。

  首礼纳采,是媒人提亲的过程。

  按照规矩,永和帝、赵太子和元君都不能亲自露面。

  由肃王、梁王、青王、安王、平王、尚书令……等九人,亲自架着关押猛虎、双狼、梅花鹿……等吉物的车笼前往宋府。

  这些吉物便是“采择之礼”。

  只不过寻常人家,便是世家也只会准备一对吉物,赵太子却准备了整整九对吉物。

  负责‘捧吉’的九位媒人,也各个来历不凡。

  除了赵太子,绝不会有第二个人,再有这等面子。

  媒人入宋府后都发生了什么,府外的人不得而知。

  好在纳采有相应的吉时,没过多久,媒人们就笑容满面的从宋府大门出来,为首的肃王亲自捧着装着两只小狸花猫的笼子,笑的见牙不见眼,一口一个响亮的‘亲家’。

  连没能挤到前面去,只能在街尾听个热闹的人都能听见肃王的大嗓门。

  特意穿着鲜亮衣服的宋氏郎君们,看上去却并不热情,冷着脸打发走了媒人,才让人从府内抬足有半人高的木箱出来。

  元君的兄长们亲自将里面的铜钱撒给外面看热闹的人,意味见喜。

  原本看宋氏郎君们对媒人不假辞色,还以为宋氏不满这门婚事,表情逐渐凝滞的行人们,这才恢复笑容,边抢喜钱,边说吉利话讨巧。

  原来不止寻常人家嫁女儿的时候会不舍,宋府嫁元君,亦是不肯给即将接走元君的人好脸色。

  直到人群中发出惊呼,众人才发现,宋府撒的喜钱中不止有铜钱,还有造型各异的金银裸子和小巧精致的琉璃。

  宋府门前越来越热闹时,忽然有十二卫的人策马前来,高声大喊,“太子殿下纳采,陛下、长公主、肃王于一个时辰后,在长公主府大门处发喜钱!”

  正听得津津有味的百姓们,马上提出抗议,“纳采之后,女方家中才会发喜钱,赵国皇帝怎么会发喜钱?”

  其他人被提醒后,也纷纷提出异议。

  “就算是发喜钱,也该是在宫门处发才是,怎么会在长公主府的大门前?”

  “莫不是方才的内容,也是你胡乱编造,在哄骗我们?”

  ……

  商人正享受着被万众瞩目的感觉,突然面对接二连三的质疑,顿时乱了阵脚。

  好在他确实没有撒谎,慌张之后便冷静下来。

  “赵国太子和元君都是男子,大婚之礼有所不同也是正常。”

  “前些年陛下嫁灵云公主的时候,也没在宫门外撒喜钱,而是将灵云公主托付给襄王,在襄王府上走的六礼。不就是考虑到皇宫规矩森严,不如在襄王府办得热闹?”

  百姓们深思之下,也觉得商人说的有理,便不再抓着这件事不放,连声催促商人继续说采纳之后的过程。

  商人却面露尴尬,被逼问的实在没有办法,才无奈的告诉满脸期待的百姓,赵太子和元君的婚礼规模过于盛大,六礼之间的间隔时间,也远超普通婚礼,他只来得及看个纳采,就离开了咸阳。

  百姓们顿时将游商扔到一边,开始热烈讨论刚从游商那听来的纳采过程,言语间满是没能亲眼看到盛况遗憾。

  不止赵国之外的百姓,被赵国太子和元君的大婚规模勾起好奇心,咸阳百姓更是从见识到纳采的动静后,就心心念念的等着后面的五礼。

  还剩下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至少也要再热闹个两三轮。

  事实上,纳采后的第七天,媒人们就再次来到宋府问名,拿走了宋佩瑜的生辰八字,同时将重奕的生辰八字留给宋瑾瑜。

  但将双方的生辰八字放在祠堂完成问名,却拖了将近两个月都没开始。

  转眼已经到六月,正是将热未热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