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秀才当年就是要培养自家儿子继续考科举,因此带少年班的就是自己的两个儿子,这样才有更多时间自己读书,而不被顽童们吵闹分心。
院子外面种了些菜,秀才娘子领着媳妇和闺女、孙女们除了种些家里要吃的菜,就是在屋里绣花,并没有粗重活儿要做。
有这么多束修,村里每年还有公帐补贴,粮食根本不缺。
但是刮风下雨或下雪的天气,外面就不能坐了,只能挤到屋里去,零碎地分配着屋子,老秀才只能在几间屋子走动。
前些天大雨,屋子偏巧漏雨,院子里也没法上课,就导致不少学童湿漉漉赶来,蓑衣挂满廊下,还得站着听课的局面。
尤其不少学童都是今年启蒙的,也有去年启蒙的,心性儿还没稳,对读书就造成很大影响了。
当然这也是老秀才横气,站着的全是外村的学童,而且是从今年的往去年的依次类推。
江夏村的却不用接受这样的待遇。
后来是在江夏村村长的委婉提议下,老秀才这才决定扩建课室。
丁石头听了,心里对这老秀才更加看不上眼。
心想幸亏这厮没有中举,若真让他一路考上去,将来也必是一个公私不分、唯利是图的昏官。
正文卷 第217章 陈六的提议
陈六去看了场地,是在前院里葡萄架的另一头建一座敞轩。
面积比丁家敞屋要大了几块砖的余地,听说老秀才打算将去年和今年启蒙的学童都集中在一起教。
“我看那老秀才这些年掉钱眼里了,去年启蒙的和今年才刚启蒙的竟然放在一起,那去年的不是白读了?”
陈六说起这个还有些微词,他两个儿子都在老秀才那里读几年了,平日只知在读书,也认为能读书识字不当白丁就很好了。
可今天去看过,也没什么特别的,心里就有些担忧了。
“是去年启蒙的束修白教了吧。”丁石头也有同感,冷嗤一声指出问题。
“比方说启蒙学童一年之中要学会《三字经》、《百家姓》、《九九口诀》,总还要学几首诗吧?那第二年学什么?《千字文》?吟诗做对子?”
“每一年的学习范围都不一样,怎么放到一起教?简单的都会了,难的新学童又不懂,进度都不同。”
“可不是,依我说,肯定不会让今年的学童跟去年学童的进度,只会拖慢了去年学童的进度,来等今年学童。”
可不就是去年启蒙的束修白教了嘛,一季五两银子!
“我说丁石,你也别谦虚了,依我看你比那老秀才不会差哪儿去,干脆放开来收启蒙学童,从进度上就整齐划一,不比那老秀才强多了啊。”
陈六突然提议。
南城村依据从村长那儿得知,确定是十五人,有两个是刚满三岁的,其他都要大些,最大的是秋天满七岁的狗娃。
以老秀才那儿拥挤的情况,这么混乱了老秀才都敢收着,丁石有什么不能收的!
“三、五十个我没关系,只要是统一进度的,晚一两个月也无妨,我多带带只要不笨都跟得上,就是外村路远,孩子们上学太辛苦。”
丁石头也说得有些动了心,到不是赚钱的问题,主要是看那老秀才不顺眼,太贪了,责任感也没有跟上。
“他们去江夏村也没差,都远。”陈六不以为然,谁不是从小这么辛苦启蒙来的。
只不过是根据自家情况多读两年和少读两年罢了。
“那我要跟村长爷爷商量一下,我不会涨价的,村里村外一视同仁,但三岁的太小,除非有大人每天接送,不然我不敢收,路上出了事我担不起责。”
丁石头见江虎子他们在一旁都赞同她多收,便有些松口。
“就算只收五、六岁的娃子,也能多收不少了,明年你就可以再收一批。”陈六笑着给以肯定。
“我姐夫家的侄子就快五岁了,今年没凑出启蒙的束修钱,打算明年去老秀才那儿,若你收外村学童,我今天就去趟杨花村。”
江虎子的姐姐江杏花三年前嫁到杨花村,如今儿子才两岁,自然还不到读书年龄,但夫家哥哥的儿子却到学龄了。
“哎,你早说啊,你姐就是我姐,说什么外村不外村呢。”丁石头横了江虎子一眼,一翻话说得江虎子高兴得笑了起来。
其他少年见状,也纷纷说起家里的亲戚家有合适的学童,问老大收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