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痞妃:耕田,种包子_作者:燕七雪(170)

2018-03-05 燕七雪

  自然不是为了自家练字。

  这年纪的孩子,让他们拿毛笔练字确实有些为难,若不是家境好,也是有些浪费的。

  但也不能教出一群会读、会背,却不会写、不会认的文盲学生。

  因此,她打算半年之内先教学童背书、认字,给他们加深笔划顺序的印象,让他们自己在沙盘上随便练去。

  下半年看情况写字,如果沙盘用得好,可以写字,如果拿笔不好,就明年再开始写字。

  写字不急,小的才三岁,以四到五岁的学童居多,可以先背书,开阔阅历。

  但像狗娃他们这样六、七岁的学童,她会重点关注着,若有灵性,三个月后也可以拿笔。

  现在她要做的,是将书册成本减至最低。

  当她每天发一张,等大家把三字经学完,一本《三字经》书册就有了。

  这样成书的方式,恐怕别的塾学是没有的。

  她花掉的是三十文价值的一刀黄竹纸,家长一文未发。

  但《三字经》有一百八十七句,只能把字写小一些,也就是现代的初号字差不多大,纸张幅度要大一些。

  没有标记序号,等学童们真正做到能背、能认时,自然就知道序号了。

  晚上,经过江荷花的传播,少年们都知道丁石头他们今天进城买了许多纸笔和书册回来,吃了饭就跑过来了。

  “老大,这么多纸是干什么的?”进了小厅,看着一桌子碎纸片,大家一脸愕然。

  “来得正好,《三字经》都能写吗?”丁石头正收拾着纸条,见他们进来立刻笑问。

  “会!”大家立刻答道。

  “那谁的字好看一点?帮我在这纸条上抄写《三字经》,一笔一画要写清楚。”

  “……”刚刚还踊跃回答的少年们一下哑巴了。

  “这些天没练字呢?”丁石头错愕。

  不会吧,她都教他们好多天了,虽说教的是《千字文》和别的,但《三字经》不是启蒙必读的吗?

  “我来吧,我家的帐目都是我在记,能拿笔。”江虎子站了出来。

  “他们很少拿笔,虽然会写,但你要他们在纸上写,不习惯。”江虎子又替大家解释。

  正文卷 第242章 关系不太好

  大家纷纷应和,可不就是这么回事儿?突然提笔在纸上写字,有些畏怯呀。

  丁石头正要开口,院子里又传来刘学贵的声音。

  “丁兄,叨扰了。”刘学贵笑容满面走进小厅。

  但丁石头很快发现,少年们表情有些异样,刚才的热络气氛一下冷却了不少,都不说话了。

  “客气什么呢,咱是同村,年纪相仿,叫名字便好。”丁石头连忙走过来抱拳与刘学贵见礼。

  “那、那我可以叫你丁石?”刘学贵似乎有些迟疑,又有些渴盼。

  江虎子他们原来都是叫丁石的,只是后来许多人改口叫了老大。后来丁石头开塾当了夫子,他们有的叫老大,有的还叫名字。

  因为丁石头不希望他们把她当夫子看,大家还是朋友,有了一层夫子的身份,会让人无所适从。

  “当然,那我比你略小,叫你刘二哥可以吧?”丁石头立刻笑着点头,又询问地看着刘学贵。

  刘学贵微撇唇,便笑着点头。

  但他心里却明白,这一声刘二哥,还是生份了很多。

  因为她叫江虎子是虎子哥,叫其他人哪怕大月份的,都是直接叫名字。

  他比江虎子小一个月,刚过了十五岁生辰,却被尊称了刘二哥。

  “听说你们今天进城了,还买了书回来,不知买的什么书?可否借来一观?”刘学贵发现其他人气氛异样,便提起来意。

  “在书架上呢,还没来得及看,你自己翻去。”丁石头指了指书架那儿,比较随意。

  刘学贵又一抱拳,便走过去看了看,忽然讶叫起来。

  “呀,我也有一套《李太白集,》,不过没买《韩昌黎集》,我买的是《杜工部集》和《白氏长庆集》,原来你也喜欢唐时诗集。”

  “嗯,唐诗宋词嘛,攒书自然从这里开始。”丁石头摸摸鼻子,笑得有些不好意思。

  后面的书她可没有,都太贵了。也说明村长家供这刘学贵是花了不少本钱的。

  谁家能读十年书还能买这么多书在家呢。

  “可以换书看吗?”刘学贵粗看了一眼有些空的书架,突然指了指《韩昌黎集》,“前些天夫子还提过,要我多看看昌黎先生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