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都是种稻,春秋两季稻,收完就休息一阵,再耕出来种些菜,也是以萝卜、白菜、腊菜为主,过年时东家也会分些菜给各村,存起来过冬,算是一大善举。
其实除了有钱才种得起的田庄,各村各户的田地都并不多,种了粮食再种些菜日常吃吃,省得出来就上集去卖。
汉们出外做工、妇人们在家也会缝缝补补、做些绣活儿贴补家用,少年们和后生们也会上山下河,积极找些利益。
日虽清贫,却也有口饭吃。但冬天缺菜是无数农家人都有口难言的烦恼,田庄赠菜,让他们很感激,也确实安心帮田庄做事。
刚才他们听新东家种油菜和麦,还担心以后的菜没有了呢,没想到就也种了。
他们心里顿时松了一口气。
“对了,村里有出了力又能赶牛犁田的哥们有时间的也可以来干活,牛都交给他们,工钱二十文,包一顿中饭。”
一听村里娃也能来干活,两个耆老顿时眼睛闪亮起来,连忙有,村里再找十几个都没问题。
枫坡村的耆老张了张嘴又忍住了,不过他搁在膝上的手双拳紧握泄露了他的紧张。
“这些天活儿有些赶,壮劳力早上和下午各提前两刻钟上工,傍晚延后半个时辰收工,工钱提到三十文,和以前一样包中饭。”
根据刚才看名册,丁石头知道东湖村的人只有二十人,白杨村有三十人,枫坡村其实只有十五人。
一共六十五人,也不算太少,再加上长工有二十人,总共八十亩地,这在以前他们的活儿安排还是很合理。
但长工就有这么多人,显然原来的东家也就是在农忙时才会用到村里的人,其余活儿还是长工们在做。
但她现在很赶时间,只能加大村里人手了。
而且她一开口就给负责犁田的少年们二十文工钱,给壮劳力提到了三十文,尽管增加了一个时辰的活儿,但他们肯定不会介意的。
多赚十文钱呢,少年们也有个做工机会呢。
大家对新东家充满了感激,而这也是丁石头有意施恩的原因。
她要的,就是比原来东家更受村里人依赖和更多的善意。
虽然她给钱,大家做事,但心存善意和依赖,才是长久合作的基础。
“还有枫林山那一带随后也要耕出来,郑耆老,不知枫坡村有多少可靠劳力?”
丁石头完那两村的事,这才看向一脸羡慕的郑耆老。
全新改版,更新更2快更稳3定
正文卷 第478章 打破格局
她没有问能增加多少,毕竟枫坡村只有十五人,是三村中最少的,也因为他们村负责的那片地是最少面积的吧。
白杨村地处平原,有将近四十亩地都在他们附近直至穿入村中范围。
东湖村位居东湖畔,地少水多,但也有两块地总共二十多亩。
枫坡村靠山,紧邻出不了钱的枫树林那一片山坡,才有枫坡村之名,沿着山坡野草从生,那儿野菜野草还是不少。
但地也偏少,只有十多亩,枫坡村往东湖村之间有口两、三亩鱼塘,也会养些鱼儿,但也就是庄里吃吃菜,没有多的卖去集市。
当然,庄里并不靠鱼塘水洗涤衣物,庄里另外有两口水井,靠山竹林之上山头连接更远更高山头的峡坡深处还有山泉水流下来。
那里大概有地下水,水井水源似乎也是从那儿来。
丁石头没有问过李坎这庄值多少钱,但看这里环境,想必没有好几千两是买不下来的。
她只知道,这座庄比往南边更近的那一座要大得多。
南边那一座大概就是五十亩地,也是分据在几个村,靠山脚下有座的庄住着管事和长工杂役们,那边是佃种模式。
那边的庄她不打算去看,今年先搁着,明年把红薯和玉米全部种过去。
到时再做个红薯和玉米的加工作坊,也给佃户们增加一点赚头,不然怎么让人放弃种习惯的粮食,而改种陌生的作物?
当然这个还在计划中,眼下最关键的也不是种麦和油菜,而是种葡萄。
她不敢将八十亩地全种葡萄,这样太招人注意了,她不怕人盯着她种葡萄,但她知道葡萄酒一旦往外卖,这里就很难藏住了。
因此,这里种葡萄也只能划一部分出来,以后在别处也会划一部分出来,再将作坊开在身边,最好是他们自己人亲自动手。
能保住秘密的人,必须是她信得过的人,除了她自家人,就只有赵简这些忠诚的手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