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痞妃:耕田,种包子_作者:燕七雪(355)

2018-03-05 燕七雪

  三个耆老见丁石头谦逊有礼,心下也安定了不少,便主动为她介绍起田里的工作情况。

  丁石头顺着他们的指点一一看过去,就看到各村人手都翻了一倍,但大家并没有挤作堆,更没有排挤的情况。

  一个个都在前面犁过的散土上进行二耕。

  原本二耕也可以用牛,但耕牛太少,耕地却多,要等全部犁完一遍再回头,还要很久。

  但劳力充足,就直接用他们来完成二耕,三耕则直接上肥、播种。

  丁石头见大家都井然有序地干活,也就看了看,并不干涉他们的劳动。

  三个耆老见东家对增加的人手没有异议,心下更安定了,脸上笑容更浓,于是又将派了人四处买种的事禀报了一遍。

  “好,只要是好种,尽管买来,到张管事这边结帐,不会拖欠,干活的人一律记工。”

  “以后就由耆老们负责记工、管人和农作上的琐碎事情,有问题向张管事,我庄多,不会一直在这边,但我以后会派人来巡庄,有事情也可以向他们。”

  丁石头把话得这份上,也是决定放权给耆老,由各村来管着各村的人工,则省了张管事许多事情。

  她已经了解到,在过去都是张管事负责管所有人,他也会临时安排长工管工来负责,管工忙时又会交代底下长工看着。

  但是各村出了人手,村里也会出来人管着,一边是怕有混坏了口碑、一边也怕田庄欺负自家村里的人。

  时间长了,也就形成了习惯。但这样就造成了资源重复的情况,甚至因为参与的人多了反而延缓了效率。

  直接将这些琐碎事情交给耆老,无事不用汇报,有事再找管事来,则省掉了过程中许多重复、迟缓的环节。

  三个耆老一听新东家竟然这般信任他们,当下便心怀感激地作揖领命。

  丁石头便把张管事支回去忙他的,毕竟还有其他事情要做呢,她让三个耆老带她到四处看看,也趁机打听了一下各村里的生活情况。

  这里离城远,生活也没有南城村的好,村塾更缺,能启蒙读个两、三年书都算不错了,这些赶牛少年自然都没有上学了。

  而家境艰难从来没上过学只找人认过一些字的人,也不在少数。

  丁石头听了心情一阵沉重。

  就在不久前,她还在计划等南城村的九九塾学稳定下来,就换个地方继续发展农村学校,以低束修吸引更多农家孩来上学呢。

  很多村塾乃至大些的私塾,也就是一两个夫,而且多是家庭式的,不会外聘许多夫来教学,师资有限,因而学生收得也不多。

  也因此学生读书不多,夫也多是糊口而已。

  全新改版,更新更2快更稳3定

  正文卷 第493章 人不可貌相

  能办得起书院的则是广有名望的鸿儒,能上得起书院的也多是真正称得上文人士之辈,多是经历了科举的读书人。

  而这些人,不论是哪一方,多与村里的教育事业挂不上钩。

  只有她,有能力带许多学生的班、能带多个班教授不同学问,文武皆可。

  也只有她,想到既可薄利又能真正解决农家读书难的问题。

  可是,这么多从来没上过学的人,可能是十岁以下、可能是十岁以上,甚至已经成年,她要怎么教?

  她张口想问这些耆老,可有打算送村里娃读书?若她在这里开办塾学,可会送娃过来识字?

  但转念一想又闭了嘴。

  别情况不同,她在南城村那一套也不见得就管用。

  就算管用,她刚到这里,村里的人凭什么相信她能带班?又凭什么愿意将银和娃都搁在她这里?

  十岁以上的开始出力了,十岁以下的有些还能放牛呢。

  农家壮劳力不是在田里干活就是进城做工,家里细琐事比如砍柴、担水、放牛、背菜这些都能交给娃们做的。

  他们也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劳动力。

  而在南城村,她的努力与实力是大家亲眼所见,再传播出去的。

  附近村里的人也是听过,也有南城村的亲戚来劝,又离杭城近想让孩多学些字能在城里找个好些的活儿,才会送孩过来的。

  她的名望是慢慢攒起来的,不是一开始就有,而且束修便宜,物超所值。这点自知之明,还是有的。

  熄了现在就张罗办塾学的念头,丁石头长呼一口气,便沉下心来了解田庄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