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到了田庄一看不但有熟悉的风景,也有专人负责做饭和洗衣,住的地方还是干净宽敞的单间,让他们满心欢喜。
而一路让他们疑惑过的大木箱,再次让他们惊讶了。
大木箱里装的全是书,而且是他们现在读得懂却买不起的书。
要考秀才,除了会做八股文,当然还要博览群书,老大说过,要增加面和知识储备量,腹有读书气自华。
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样的道理。
但他们平日能买些笔墨纸张就不错了,买书几乎不敢,因为会更加消耗家用,一家人勒紧裤带过日子。
就算是领着工钱的刘学贵,买书也是慎之又慎,挑自己最需要的才买。
而丁石头提供的借用书,给大家解决了一大难题。他们早已习惯在老大这里和同窗之间互相借阅书籍。
他们以为来到田庄没有这样机会了,想着先熟悉这边的带班任务,月底回去时再买两本书来读。
却不想田庄里也会增建图书室,他们读书不用自己掏钱了。
大家欢喜得当晚都睡不着,摸着借来的新书看到夜深。
好在年纪轻,平日也常挑灯夜读,不然怕要影响第二天的上课了。
第二天在敞屋地坪里,看着来读书的学童里有一些年纪并不比他们小多少,但他们并没有觉得优越感。
他们理解这种读不了书、也读不起书的心情,而那些少年在看见夫子竟然和自己一样少年后,都红着脸低了头。
他们顶多能写自己的名字和记几个数而已。
正文卷 第596章 就像丁石亲临
“不必低头,以前没有读书不是你们的错,如今有了塾学,大家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刘学贵见状连忙大声安抚他们。
少年们霍地抬头,不敢置信地望着刘学贵,心里却隐隐生起希望。
他们努力之后,也能像面前年轻的夫子一样呢?
“现在开始整队,听我口令!”刘学贵见他们抬起了头,便立刻转移了话题。
如丁石头当初带启蒙班一样,先从整队开始,教他们规矩、制度、数字。
第一天上课,自然是从公开课开始。
当初丁石连上了十多天免费的公开课,才让大家交上束修,将自己的孩子送来九九塾学。
如今田庄这边的九九塾学刚开,虽然丁石凭着田庄东家的身份直接和三村的村长、耆老沟通,一切顺利得多。
但刘学贵却很清楚,他今天站在这里,就是当初的丁石!
各村学童是送来了,但看到他们当老师的这么年轻,必然心存疑虑,甚至可能读完一个月就不读了。
他受丁石所托来到这里,不仅仅是带新老师,更是树立起九九塾学的制度和风范。
将九九塾学的教书特色播种在各村学童和家长心里,让他们从此坚定不移地选择九九塾学。
丁石曾跟他说过,这不仅仅是赚束修的问题,人要进步要懂得更多,读书是必须的路。
知识让你懂得更多事情,不读书只是一个大字不识、思考有限的白丁,只知闷头种地,出门就可能被骗、被欺负。
进了城,不识字也会面临很多困难,也少气度,容易让人轻视。
城里人瞧不起农家人,可不就是这个理儿?
读书开智、读书明礼、读书能走天下。
但这样的道理,刘学贵不可能选在这样的场合在大家还不熟悉的时候就说出来,但他可以通过行动来体现。
大家懵懵懂懂地排着队,有些害怕、有些激动、有些茫然,整队时间没有南城村启蒙班那么迅速,但在杨诚和李德善的努力下,还是很快整好了队。
刘学贵也不着急,在说了一些场面话以及当初丁石头教学童们记住自己的位置和前后左右同窗的位置后,便让他们一遍遍报数。
通过报数教他们记数,八十个人,第一天就要学会八十个数字。
刘学贵已经跟在丁石头身边带班了近一年时间,那一套经验早已熟记于心,因此今天他的表现,就像丁石亲临。
杨诚和李德善虽然满怀雀跃来到这里带班,也知道平日启蒙班的教学方式,每天早上整天、下午放学整队,他们也是亲自参与的一份子。
但今天当他们面对这八十个陌生的生手时,却不禁茫然了。
还好有刘学贵起头,让他们有时间调整自己的心态,加入到维持秩序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