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痞妃:耕田,种包子_作者:燕七雪(477)

2018-03-05 燕七雪

  好在经过一年藏匿,又是临时来这里住两天,到也不担心被人发现。

  再说了,这一年他们也不是被动躲避,赵王的飞鹰卫可没有闲着,虽然没有找到证据,但真凶已陆续揪了出来。

  不过幕后黑手似乎也意识到了危机,来了个壁虎断尾,线索再次中断。

  但经过这暗中较量,除非死磕赵王,否则没有谁会傻得一定要将一个亲王斩杀在民间。

  只是去年赵王没有回京师过年,龙心不太高兴罢了。

  但皇上似乎有意迁都回当年的燕、现在的赵,因而并没有责怪赵王不孝,在朝堂上已有意改变新的格局。

  正文卷 第660章 不靠一家塾学谋利

  只是如今的赵王,根本无意回去。

  他甚至悄悄和李坎商议,要不要来个暴毙了结这赵王的身份。

  只是堂堂亲王可不能随便死啊,会牵连一府上下无数条人命的。

  事情就这样搁置下来,但日子却是悠闲地过着。

  吃了些点心,喝了两杯茶,丁点他们就跑进来了。

  “老大,已经在东厢屋里装好了,下午把红薯刨干净试一下。”丁点在桌边坐下,就要伸手拿点心。

  “汗津津的,去打水洗了手脸,再来吃。”丁石头却打了一下他的手,“现在你是书生,可不是混子。”

  丁点缩了缩脖子,连忙起身去了。江虎子和刘学贵哈哈一笑,也连忙跟去了。

  李坎和韩逸青见他们忙完,便起身走了。

  “老大,三岔口往左不远就是袁家村,我听袁柏说,他们那夫子是隔壁河下村的,来时看见的那条长河,就穿过河下村。”

  再回来后,江虎子就一边喝茶一边说起别的村塾情况。

  “上河村、河下村、枫山坳和他们袁家村,都在那夫子家启蒙,多是读个三五年就弃学了,能读到八年的不多。”

  “夫子姓陈,不是下河村人,原是城里开铺人家的儿子,只因外婆家是这边。”

  “十年前铺子起火烧了,一家人就搬到了这边,买了两亩地。”

  “那时他已是秀才,就开了村塾,还娶了村里一个亲戚家的女儿为妻。”

  “只是十年也只考到了举人,之前打仗失了一次春闱,前年春闱未能上榜,今年病了一场未能赶上。”

  “如今他儿子都考上秀才了,也帮着带班,不过他带启蒙班和童生班,他儿子带其他班,一共四个班。”

  江虎子将自己知道的情况说了一遍,看了刘学贵一眼,忽然笑了一声。

  “不过这陈家父子比夏秀才父子高尚多了,他们是有心教出士子的,四个班分配得很好。”

  “只奈何太多人打着识几个字懂些道理的心思,早早辍学,并没有一直读下去的打算。”

  “不过陈夫子名声好,十里八村还是不断有人过去读书。田庄这边虽然离得远些,但我们刚才找管事打听了。”

  “附近没有塾学,识字的不多,也都是靠做工或做佃户,恐怕五吊钱也不见得能供得起。”

  袁家村离江夏村有十多里、近二十里路,江夏村的隔壁是他们南城村,但现在他们的田庄是继续往南再往东走了很远。

  换言之,离城越远,环境越弱。

  江南好种田,江南出士子,这里本该是富庶之地,奈何……

  “无妨,咱们现在也不靠一家塾学谋利,启蒙班五吊、第二年四吊、第三年开始三吊钱,上午供一次茶点,下午不供,早些放学。”

  一向不参与这种小事情的赵简,突然开口。

  丁石头诧异地扭头看向他,并不明白为何他会突然做出这样的决断。

  只有赵简心里明白,江南本不穷,朱允炆在位时甚至文人风盛,却也积下百业失衡的诸多弊端。

  后来父皇领兵南下,几年战争,弊端爆发、江南疲弱、士人辱骂父皇,自然是杀了一批,隐了一批,剩下的投了新朝。

  正文卷 第661章 开塾学的难处

  但“诛十族”余威犹在。

  就算父皇开新科,继太祖之令推行教育,甚至降低童生考难度,只为调动民间读书积极性。

  但历朝历代经战乱后必有一个休养生息的过程。

  而今,读书人欠缺,直接导致束修降不下来,普通百姓供不出一个读书人。

  这般恶性循环,就出现了像江夏村塾高束修却无心教学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