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问从御书房出来,见到不远处的太子殿下和四皇子殿下,他总不好站在后头 不走了,就只好走了过去,对两人行了一个礼,道,“见过太子殿下,四皇子殿下
“一起走吧,正好与你谈论一下襄州一事。”杨绍慕的嘴角带着一贯温和的笑 ,说道。
杨绍简对李六元点点头。
这一位四皇子殿下待人和善,性格不争不抢,是一位皇子里面存在感最低的人 。他不似太子从一出生就立为储君,受众人瞩目,他母妃地位低下,在这宫中并不 受皇帝宠爱,因而他这个皇子幼年也并未受到皇帝的宠爱,不过能够在这吃人的宫 中平安长大,也算是运气不错了。
“父皇点你为钦差大使,必然是看中你的能力,你也要相信自己,不必给自己 太大的压力。”太子知道这一次的差事落不到他的头上来,不过比起让老大还是老 三去,杨绍慕倒是宁愿他父皇选定了李六元去。
不过他也知道赈灾一事非同儿戏,此去襄州的路上自是危险重重、困难重重。
“多谢太子殿下,下官明白。”压力必然是有的,李问没想到皇帝会让他负责 去往襄州赈灾一事,从接了这个任务之后,他就感到亚历山大,也怕自己会做不好 这个事,他并不是担心自己做不好差事没办法向皇上交代,或者是要跟朝中的文武 百官们交代,他是担心自己做不好,没办法面对百姓们。
但是现在既然皇帝让他负责此事,他有不能抗旨,不管前路如何,他都要一步 一步的走下去。而唯一的惊喜,大概是皇帝选了赵向毅护送他吧,想到去往襄州的 一路上有赵向毅相随,这个差事似乎又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到时候就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吧!
三天的时间,太子殿下和四皇子殿下就把筹集赈灾的银两统计上来了,朝中的 官员每人捐出了多少的银两都一一的记录在册,太子殿下把册子递送到了皇帝的案 桌前。天子翻阅了册子后,看到上面的银两的数额,点了点头,昭宗帝的心总算是 放下一半了。
另一半的银两从户部出,这一次户部尚书也没有推三阻四,朱广权从户部划出 笔银两。看到户部的账上少了一大笔的银两,户部尚书的心里简直是在滴血,但 是这个银两他不拿也不行,所以这个户部尚书也很难当啊。
不过光有银两是不够的,此行还需要大置的粮食运往襄州去,银两和粮食的事 是户部负责,所以赈灾之行确定下来,户部的官员们就开始忙碌了起来。
京城这里有朝廷监管,城中的商人们不敢随意哄抬粮价。只是京城的粮食都是 从外地来的,这里面还有运输和人工的费用,是以城中的粮价肯定要比外面粮食的 价格贵上一些。
户部能从京城调集到的粮食数目不够,还要从外地调集粮食过来,从外地调来 的粮食走水路,最快都要三日才能到达京城。
现在就等粮食到位,朝廷去往襄州赈灾的队伍就能启程了。
尽管前期的工作大多是户部在负责了,但是李问这个钦差大臣也轻松不到哪里 去,相关的一些工作和人员的安排,他都要一一的确认和安排妥当了。不然到时候 出了什么问题,他这个钦差大臣是要负责任的,所以在去出发之前,他要做好充分 的准备了。
所以零零碎碎,要忙的事情也不少。
“东家,地方和人都已经找好了。”张掌柜过来说报社的地方和人员都已经找 到了。李问这两天忙的都差点忘记这么一件重要的事情了,他刚从外面回来,忙了 一曰连坐下来喝一口水的时间都没有,他抬抬手,说道,“张掌柜坐,迎春,上茶
“是。”迎春忙的把茶端了上来,送了茶后,退到一边去候着。
李问喝了一口茶,与张掌柜说报社的事情,现在地方和人员都已经到位了,就 是出报纸的事情,眼下朝中的事情、城中百姓们所关注和议论的事情,还有时下的 趣闻趣事等等,都可以作为刊登到报纸上的内容,不过前面这些事请不需要张掌柜 这里负责,张掌柜只要负责后面的刊印就姓了。
“行,报社确定了版本和内容之后,到时候会交到书店去,到时候印刷和售卖 的事情就交给张掌柜你了。”
“报纸是每日都出的刊本,是讲究时效性,过了今日,等第二日这个消息就没 有价值了,所以咱们卖的报纸最好是在当天就卖出去,因而这个定价就不好太高, 最好定在几个铜板一张,每人都能花钱买上一张,薄销多利,咱们也能赚钱。到时 候你在城中雇佣一些小童售卖报纸,比如卖几张报纸能有一个铜板,想来会有人想 赚一点生活费,这些事情到时候你再安排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