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名义上是对方的庶母,而在身份上,比之登临九五的天子,却又卑如微尘。温太妃拖着油尽灯枯的身体,坐了起来,将发间的一缕银丝藏进簪后。
萧玄谦坐得很远,面无表情地望了她一眼。
“小世子懵懂无辜,玄泽也早已妨碍不了陛下什么了。”温太妃道,“小孩子,不知道陛下的忌讳……”
“什么忌讳。”萧玄谦冷不丁地道,“朕有什么忌讳?”
说不清温太妃是将死之时的糊涂,还是毕生最后的清醒,她道:“谢帝师。”
这忌讳果然瞬息应验,这绝无人敢提的三个字,在将死之人的嘴巴里冒出来,果然摄足了分量。
轻飘飘的几个字,就如同抽筋扒皮的刀一样,切肤地划过血肉。
萧玄谦盯着她的眼睛:“朕为什么要忌讳一个死人。”
而马上将变成另一个死人的温太妃,却只是定定地看着他,露出一个很难以形容的笑容,像是施舍、又像是同情,就仿佛在说——你看,你连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都不知道。
萧玄谦的暴怒在顷刻间到达了顶点,而又被掐断在喉咙里。他对于人世的掌控,最多不过是生与死之间,而却抓不住那只逃离的蝴蝶、那只归隐山林的鹿,也掌控不了眼前这个——宛若解脱的女人。
这世上最后一个跟先皇有关系的女人,也死在了他的眼前。
他见得最多的就是汇成河流的血、涂满剑锋的萧家的血,那些被誉为皇族的人,总在自相残杀里别出心裁,总能在尊贵之身这四个字里,加上血债斑斑的囚笼。
连他也不例外,谢怀玉走后,他就扣上了汲取鲜血的锁链,被装进了囚笼里,以对方的名字、旧事,作为栏杆界限,死死地锁住了当今天子。即便他有时并不愿意承认。
萧玄谦站起身,看着温太妃的身躯被盖上白布,发丧的幡传递到恒王府上。他跨越门槛,出现在外面时,眼前布满了光线之下、折射出来四散的浮尘。
当夜,他的暗桩向他报告了恒王府的反应,短短的几行字里,他似乎能遥远地见到年幼世子的哀哭之声,还有自己那个五哥紧绷着身躯、在莫大哀痛中沉默不发的面容。
暗报随着这个愈加空旷的宫闱燃烧成灰。那把刻着“天下太平”的剑,就悬在他处理政务时触手可及的地方。萧玄谦望着那把剑时,常常想起谢怀玉将它交到自己手中的温度,他似乎在那剑身上留下过挥动的痕迹,用此斩杀了唯一有反扑之力的七皇子。
他的目光久久无法收回,直到喉咙灼痛、心口翻涌时,他才后知后觉地记起,那个为他举伞过雨幕、拔剑诛政敌的人,已经死去了四十七天。
那个人从他身边消失,像灰烬一样散去了。
启明六年,正月初五,雪。
在他们相遇的第十一年,他空缺了太久的生命,终于又被重新填满。萧玄谦在独自一人的诅咒中惊醒,很久才回过神,他怔怔地凝望着在怀里睡着的熟悉面容。
夕阳残照,光晕透过车窗,朦胧地映出一片很淡的昏沉光线。光线中漂浮着微尘,滚动的车外有风声、蹄声、马匹的嘶鸣,还有一份熟悉的呼吸、刻骨的气息陪伴着他。
萧玄谦想,我真是三生有幸。
他低下头,慢慢地贴了一下对方,在交错的呼吸中稳下情绪,心中难以抑制地泛起波涛,他想,我会一片一片、一点一点地把碎掉的镜子拼起来,即便割伤手指也无所谓,从此以后,我再也不要离开你。
作者有话要说: 你是被病症和偏执一片一片摔碎的镜子,折射出天边而来满是裂隙的光。
第46章 巧合
萧玄谦尚在路上,三道旨意便已接连不断地传往京都,继而发往天下。其中有些内容谢玟看过,有些没看过,也就不知道小皇帝真的将那把剑交给了他——不止是“天下太平”,还有真正能够摄政,能威胁到君权咽喉要道的无形之剑。
哪怕是他当初在朝中贵为太傅,可以辅弼君主、代管天下时,都没有受到皇权真正的低头和认可。而如今突发此事,朝野的风刮得越来越动荡怪异,近年来新入朝的臣子中,虽大多是受益于谢玟当年一力推行的科举,但终是第一次听到这个传奇人物的名字出现在圣旨上——还马上就要见到了。
而此刻,原本应该在明日抵达、由百官拜迎的天子车驾,却悄悄地停在了尘封故地之间。那个被无数人日思夜想辗转难眠地揣测、从“棺材”里爬出来的谢大人,才撩起车帘,从飘雪的洛都行至冰封的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