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千岁_作者:绣生(108)

  又一日,薛恕收到了卫西河送回的急信。

  信上言所需药材已经走水路运往京师,与药材一道送来的,还有自南地网罗的十几个擅治疫的大夫。其中有一名籍贯福建的大夫,据说精通刺血之法,曾以此救过不少染疫的病人,或许能解此次的疙瘩瘟,

  算算时间,信件在七月初二快马送出,运送药材的漕船同日起航。再有半月,应该就能抵京。

  薛恕收起信件,等到天色擦黑时分,方才去向殷承玉回禀。

  到了慈庆宫时,却发现弘仁殿里还有一人。

  竟是殷慈光。

  殷慈光不受宠,自然没有随隆丰帝前往南京。

  他此次寻来,是因为这些时日一直翻阅医术古籍,在记载中找到了一种刺血之法,可治疫病。便来向殷承玉毛遂自荐。

  他因自小体弱,久病成医,也算精通医理,就想去疠人所试一试这刺血法。

  殷承玉原本有些犹豫,刺血法有用与否尚不可知,贸然让殷慈光去,实在过于冒险。

  疠人所全是染病的病患,便是身体康健的大夫们进去尚要担负风险,何况一向体弱的殷慈光。

  但他听了薛恕回禀之后,却又迟疑起来。

  卫西河寻来的大夫里也有人懂刺血之法,说不定这刺血法当真能起效。

  但船队自南方抵京,至少还要半月功夫。晚一日,疫情便严重一日。

  他斟酌许久,还是同意了殷慈光的请求。

  “你身体弱,易过病气。孤命太医陪你前去,你将这刺血法教与太医,让他们动手便可。”殷承玉看着殷慈光的目光带上了感激:“不论有用与否,孤都代百姓谢过你。”

  殷慈光并未虚伪推拒,他垂下头来,轻声道:“能为太子殿下效劳,是我之幸。”

  有太子这一句话,便不枉他这些日子呕心沥血翻遍医书,寻找破解之法。

  太子生来尊贵,背后又有虞家这颗大树,追随者不知凡几。

  他若想得上这艘大船,唯有让自己比旁人更有用些。

  这场疫病便是最好的契机,他这一步走对了。

  作者有话要说:

  狗勾:我送的吉祥扣殿下怎么不戴?

  殿下:戴了,不给你看:)

第43章

  因殷慈光要去太医院,殷承玉特意让郑多宝陪他一道去,以免殷慈光行事时遇到阻碍。

  殷慈光再次谢过,才告辞离开。

  离开之时,他与站在堂中的薛恕擦肩而过,忍不住侧脸隐晦打量了他一眼。

  他是知道薛恕的,从西厂不起眼的小番役一跃成为隆丰帝跟前红人的第一人,薛恕之凶名响彻宫闱。宫中都传言隆丰帝之所以重用薛恕,乃是因为太子与薛恕有宿怨,关系不睦。这次隆丰帝南下,太子留下监国,隆丰帝还特意留下了薛恕监视,更是坐实了这个传言。

  可如今看来,二人关系似乎并非传言那般不睦。

  在薛恕察觉的目光瞥过来时,殷慈光快速收回目光,垂下头随着郑多宝出去了。

  方才因为殷慈光在场,殷承玉只捡着问了些不太紧要的事,如今没了外人,他方才看向薛恕,又问起了南地诸事:“将南地情形细细说来。”

  薛恕便将卫西河信中所言细细说与他听。

  御盐御史方正克在卫西河的护送下前往各盐使司彻查盐课已有两月余。方正克已经先后巡视了山东、河东、两淮的盐使司,来信之时,已经巡视至两浙和福建。

  方正克为人刚正,又熟悉盐政。如今得了隆丰帝的手令,更有卫西河带精兵保驾护航,这一路上可谓无所顾忌,将各个盐使司查了个底儿掉,搅得天翻地覆。

  北面为疙瘩瘟所苦,南面显然也并不平静。

  方正克一路查去,不知道多少盐政官员和当地豪绅牵扯其中,查抄的赃银之多,连封箱造册都来不及。

  如今卫西河命人送回京中的几船药材,正是事急从权,挪用了赃银采买。一应文书都随书信送回京中,还需去户部补上支取文书。

  而剩余查抄的赃银,也都在药材之后,由专人押运返京,充入国库。

  这算是近期难得的好消息,殷承玉露了些笑意:“不错,前日虞首辅还同孤说,防疫支出银两甚巨,国库已经告急。这笔赃银正好解了燃眉之急。”

  殷承玉心情一好,再看薛恕的目光也带了笑模样。

  正好下面伺候的人来问是否要摆晚膳,殷承玉便让人将晚膳摆在弘仁殿外间,唤薛恕一道出去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