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千岁_作者:绣生(156)

  “安远侯说得没错。”殷承玉赞同地颔首:“红英军里大多数都是走投无路的百姓,如今遭遇天灾,朝廷决不能坐视不理。且这次孤遇难,也多亏了圣女和右护法带领红英军众人施以援手,才得以顺利脱险。”

  安远侯面皮抽了抽,神色有些难看,却还是勉强应和道:“殿下英明。若是殿下无他事,那臣便先去了?”

  他急欲告辞离开,可偏偏殷承玉并不让他如愿。

  一脸关切道:“小盘山位于伏虎岭中,这次地动中心就在伏虎岭。卸石寨的受灾情况应该更为严重,只一支队伍恐怕人手不够。正好应红雪与贺山熟悉小盘山的情况,他们二人仗义,孤再出面请他们带人去帮忙救灾。安远侯也可借此机会歇一歇,操劳坏了身体反而得不偿失。”

  他说这话时,神色温和带笑,仿佛真心实意在关心安远侯。

  可安远侯却听得心头一阵阵发凉。

  他嘴唇蠕动,好几次想要质问殷承玉,是不是早就已经知道了自己和二皇子的计划,所以现在才百般阻挠。

  地动前一晚,二皇子带了百人入伏虎岭。后来遇上地动,又碰上小盘山山崩,他与二皇子已经失去联系四日了。

  这四日里,他明面上说是营救卸石寨里的百姓,实则是带着人在四处搜寻二皇子的下落。

  计划是他定下的,人也是他送进伏虎岭的,若二皇子真有个三长两短,别说他,就是整个徐家恐怕都承受不起文贵妃的怒火。

  这些日子他心力交瘁,没有一刻不曾后悔。

  安远侯嘴唇颤抖,面色发白,忍了又忍,才将喉头的质问强行压了下去:“谢殿下体恤。”

  达成了目的,殷承玉这才放他离开。

  他瞧着安远侯仓惶的背影,想到的却是上一世。

  根据他对应红雪以及贺山了解,这二人随便哪一个,都不可能轻易让殷承璋占到便宜。但上一世模糊的平乱记录上所载,却是应红雪被殷承璋斩于刀下。

  之前他还有些疑惑,但若再结合这场突如其来的地动,便都说得通了。

  应红雪与贺山带着自己的人马藏身在伏虎岭当中,一旦遇上地动,恐怕难以全身而退。那平乱记录如此模糊,甚至没有提到青州府的地动,恐怕是因为殷承璋的这笔平乱功绩,乃是趁虚而入趁火打劫,得来的并不光彩。

  如今重来一世,应红雪二人侥幸避开。而殷承璋却阴差阳错入了伏虎岭。

  也算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了。

  殷承玉思索了会儿,又召了崔辞过来。

  “派人暗中盯着安远侯,若殷承璋折在伏虎岭便罢了,若他还活着……”他顿了顿,语气有些冷:“别让他活着出伏虎岭。”

  戏已经开场,便不是安远侯或者殷承璋想叫停便叫停了。

  就算是假戏,殷承玉也要让它成真。

  *

  半夜里,又淅淅沥沥下起了雨。

  薛恕陷在混沌的梦境里,将醒未醒。

  他又做起了梦,不再是些零散破碎的片段,而是冗长的、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轮转的梦。

  在梦里,他不再和从前一般,如同旁观者一样看着。他深陷其中,仿佛在梦里过完了一生。他第一次无比清醒地意识到,这是他曾经经历过的一切。

  他从鱼台跋山涉水来到望京城,用这两三年间积攒的银钱买通了直殿监的一个老太监,让对方收他为徒,带他入宫。

  入宫之前得净身,但他手中的银钱都给了老太监,没法再去蚕室,便索性寻了个劁牲畜的手艺人。

  这样的私活对方大概接得不少,刀子摆弄得十分熟练。他虽受了些皮肉之苦,但好歹顺利熬过了腊月。

  除夕之后,他养好了伤,便被老太监领着入了宫,成了直殿监众多洒扫太监中的一个。

  每日天不亮就要起来洒扫,平日里轻易见不到宫里的主子们,就算偶尔撞见了,也得立即趴伏在地上跪迎。若有不守规矩的敢抬头乱看,回去便要受十鞭子。

  薛恕不记得自己为此挨了多少次鞭子。

  但每次他满怀期望地抬头,面前的总不是心底期待的那个人。

  入宫一月,他一次也未曾见过太子。

  只有偶尔洒扫时,抬眼眺望慈庆宫高高的屋脊,才觉得那人离自己也不是太远。

  他以为日子就会这么继续下去。

  最圆满的结局莫过于经年之后,他成了直殿监的管事太监,有资格偶尔面见太子。而太子则永远也不会知道,有个人曾视他如神明,从鱼台到望京,不远千里前来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