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养小首辅_作者:假面的盛宴(289)

2018-03-03 假面的盛宴

  而第三场的策论题,考的是对时务、国计、民生等问题的见解,亦是经邦治国的能力。

  这后面两场光靠死记硬背,研读死经书可没用了,需得有实践。

  什么是实践?

  如果做不到行万里的路,那就只有多听多了解。多了解民生,多听多关注关于朝堂的一些国之大事。

  北麓书院举人进士不少,都是可以吸取经验的,同时北麓书院还有一样别的书院没有的,那就是拥有各种邸报和抄报。

  所谓邸报就是朝廷发行,只供官员内部流通的报纸,其上会将圣上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刊登,这样有助于不是京官的一些官员,了解朝廷的时局和各项变动政策。

  至于抄报,则是更隐秘一些,只在官员之中流通。正确的是说只在极少数的官员中流通,既不是官方,也不是民间,更是极为罕见。

  像北麓书院的抄报,则是北麓一系较为关心的一些详细的事务,非嫡系不可传阅。

  什么才是嫡系?反正以林邈如今的身份,还算不得是嫡系,更不用说薛庭儴等人了。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去,转眼间就到了北麓书院收学生的日子。

  到底也算是三年一次,北麓书院也较为重视,提前就命人开始准备了。

  他们所谓的准备,就是几个分脉你推我搡,拱着其他分脉出头。这还是薛庭儴等人第一次见到这种场景,颇为目瞪口呆。

  一个个平时看起来或是仙风道骨,或是优雅从容,或是翩翩君子的师伯们,唇枪舌战、争得面红耳赤,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们在争抢什么,殊不知都是在往外推。

  连番几次都没论出来个究竟,师伯们甩袖而去,丢给下面学生们。而这些师兄也是各种推脱,不同于师伯们,还要注重些为人师表的仪礼,师兄们可就不讲究了,反正是平辈儿,只要不大打出手,怎么来都可以。

  后来这些师兄们也不知是怎么论的,事情倒是被摊在薛庭儴几人的头上,让他们出面收生。

  根据他们的说法是,反正你们都是生员,其中一个还是案首,这些来求学的人最多就是个生员,足够有资格了。

  薛庭儴几人入门最晚,辈分最小,连推都没处推,一番无奈之下,只能应承下来。

  这一应承可不就光他们四人的事了,还把林邈给牵扯进了,毕竟林邈是他们的老师。收学生这种大事,哪能是几个小学生能出面的,自然还得个长辈。

  师生几人一番面面相觑后,林邈抚了抚胡子道:“此番正是考验你们处理俗物的能力,以小见大,一叶知秋,你们最近不是发愁民生、时务上的一些事情,正好多做多观察。”

  李大田向来擅长老实人说老实话,道:“老师,这替书院收学生,跟民生、时务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难道以后考中了做官不用打理时务?小到一家一户,大到一乡一县,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要知道这书院也算是一室的。”

  说完,林邈就施施然离开了,留下薛庭儴四人面面相觑。

  说了这么多大道理,还是推呗。

  四人无奈,只能搁下书本,暂时出来打理这些俗物。

  幸好这些师伯师兄们也不算是太无情,北麓书院还有一些专门负责打理杂务的斋夫,都可以从中引导,倒也不会让他们如无头苍蝇一般。

  由于每年前来北麓书院求学的人太多,让书院中的人烦不胜扰,便制定了三年一收生的规定。

  一年变成了三年,到了这一日人数可想而知。而要想入北麓书院,需得经过入门试,北麓书院安居一偶,地处偏僻,说白了就是建在鸟不拉屎的地方。这些学生远道而来,一日自是不够用的。

  早先有学生前来求学,天亮之时上山,日上三竿考试,考完已是下午,等结果需得一日到两日的时间。许多学生无处可居,只能露宿野外,吃喝拉撒自然也只能自己解决。

  解决方式可想而知,实在有辱斯文,北麓书院就特意建了一处待客之地。

  而这次薛庭儴等人主要的任务,除了安排待客不要出纰漏,展现大书院的风范以外,就是主持入门试等等事宜。

  到了这一日,天还没亮,平时紧闭的书院大门就敞开了。

  门前和沿道俱是洒扫得一尘不染,数十名衣衫整洁的斋夫立于门前,恭候前来求学的学子们。

  随着东方渐渐泛白,一个个身穿学子衫的学子纷纷而至,其中大部分都是穿着生员衫,也不乏衣衫华丽者,一看俱知出身不凡。北麓书院虽说是非生员不收,但若是天资出众者,能过入门试,也可收入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