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他又道:“水榭。”
薛俊才愣了一下,薛庭儴目光闪了闪,答:“山斋。”
闻言,薛俊才方反应过来,何秀才这是在考对子。
学童未入大学之前,除了基本的三百千千,还要学《声律启蒙》、《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增广贤文》等。
而其中像《声律启蒙》、《龙文鞭影》,便是教授学童懂得声律规则,及排比对仗。在学习平仄切韵的过程中,同时开始了解和掌握诗韵,并习得大量的词汇和古人典故。
时下有这么一种说法,蒙学过的的学童,没有几个不会对对子。
尤其是这种简单的对子和对联。
在连吃了两次亏后,薛俊才明显学聪明了,几乎是何秀才方问罢,他不再等候观察是问谁的,便抢先答了出来,以至于薛庭儴连着几次都没能抢答成功。
看得出薛俊才学业学得不错,何秀才出的对子,几乎没有他答不上的。
“老夫最近因心生感叹,偶有所得,得出一上联,至今未能得到合适的下联。此番说来考考你二人。对你们如今来说,可能有些太难,但尝试一下也无妨。”何秀才收回目光,看向乔秀才:“乔老弟若是有兴趣,也可以试一试,以解为兄多日冥思之苦。”
乔秀才微微一哂,知道这是何秀才生了较量之心。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附近几个村里,就他和何秀才考中了生员。何秀才在外头的名头一直不显,会心存比较,他也能理解。
“何兄但说无妨。”
何秀才一抚胡须,道:“一人是大,二人是天,天大人情,人情大过天。”
薛庭儴目光一闪,眼神在上首两人的脸上划过,又落在薛俊才脸上。见其低头做沉思状,他便也垂下了头。
堂中一片寂静,都不敢出声,怎么也想不通明明是考校两个小的,怎么这两位也对上了。
忽然,一声清脆的击掌声响起。
就见乔秀才抚掌道:“双木成林,三木成森。森林木茂,木茂林化森。”
薛庭儴暗忖:其实这对子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平仄对仗都不难,难的是化字。
何秀才的一人化为大,二人化为天,其后对仗两句有画龙点睛之效。而乔秀才用双木成林,三木成森对之,可谓是绝佳。
其实他也对上了,在乔秀才之前,只是清楚这一题主要考的并不是他和薛俊才,才会默不作声。如今乔秀才既已对上,他自然也就不用怕专美在前,毕竟追根究底,考得还是他和薛俊才二人。
他抬起头来,道:“小子也有了。”
第20章
少年清亮的声音,让堂中所有人的目光都看了过来,包括正互相吹捧谦让的乔秀才和何秀才。
薛俊才难以置信地抬起头,不敢相信自己都没想出来,薛庭儴怎么就有了。
只见那斯文瘦弱的少年一派老成的负手于身后,来回在堂中踱了几步,方道:“上钩为老,下钩为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
其实薛庭儴并不擅长吟诗作对,但架不住他梦里的那个人活得岁数长,见得市面广。曾经士林之中,有一则流传已久的笑话——
话说,有一白发苍苍的书生应考,主考官看他模样便知晓他是一个屡考不中的老童生,便有意刁难他:“我出一联,你要能对得上,我便取了你。”
这老童生心中发苦,却又不敢不应下。
主考官出题:“上钩为老,下钩为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
老童生告饶作揖,答曰:“一人是大,二人是天,天大人情,人情大过天。”
这马屁拍得精妙绝伦,如此一来主考官倒不好意思反悔,只能取了他为秀才。
其实这故事一听,便知晓是编来的。但凡参加过院试,就应该知晓会是个什么情形,主考官怎么可能去主动考一个老童生,考官和考生之间是不会交谈的,也是为了规避。
明摆着就是哪个落第的书生编来的,用来聊以慰藉,因为惹人发笑,便在士林中流传开来。甚至延伸至朝中有哪位官员被外放为提学官,或者主持新科会试,与之交好的官员都不免叮嘱上一句,可千万莫‘人情大过天’。
即是笑谈,也是叮咛,科举舞弊历来牵扯甚多,一旦行差就错,难免落得晚节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