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着这样好的墨,沈嬛不小心沉了进去,玉白的手捏着墨条。
宇文鉞望着他,想起之前的事。
第一次见沈嬛,是在凌云山普陀寺后山的亭子里,他和皇兄面对面坐着,沈嬛带着婆子丫鬟在下边的潭水里嬉闹。
他一眼就看出这个人并不是真正的十几二十岁的“女子”,但举止天真,笑容灿烂,就像天上的太阳,潭里的清水。
第二次,则在凌云山半山腰,沈嬛被两个宵小之徒掳走,扛在肩上往密林里去,他和大内侍卫救下他,把他安置在盛京城里的院子里。
第三次,是在陈府。
沈嬛就像一只毒虫,咬了他一口就在他手上留下印记,天晴下雨都隐隐作痒,没一刻歇停。
屋外的雨愈发大了,打在琉璃瓦顶上发出清脆的声音,像天地在共奏一曲。
宇文鉞收回目光,继续在一本本折子上留下自己的朱批,桌案上的批完了,安宁又搬新的来,新的批完了,又有心新的。
沈嬛一开始还不觉得,慢慢地手就酸得受不了,对这个坐在这儿就没歇过的人不由得升起一丝佩服。
其实宇文鉞这个皇上的日子在沈嬛眼里实在是无趣得很,每天早早起来上朝,下了朝还要召集大臣到南书房或者养心殿商议事情,然后坐在这儿批折子,大多时候都要批到半夜。
亏得他才二十来岁,要是三十四十还这样熬,迟早变成短命的相。
意识到自己在想什么,沈嬛吓了一跳,赶紧收回思绪继续磨墨。
突然,屋外一声恶吼吼的炸雷,一个浑身都湿透的内监小跑进来,扑通跪在地上:“皇上,黄河决堤了!”
他这句话比那那声惊雷还可怕,从来没在沈嬛面前露出其他神情的宇文鉞眉头狠狠一拧:“严复呢,张庭呢,他们是干什么吃的!”
内监道:“严大人和张大人这些日子都在堤上,正组织百姓撤离,可水实在太大,波及面太广,严大人和张大人也撑不多久。”
“撑不了就给朕死在那儿!”宇文鉞突然站起来,殿内的人全都跪下去,求他息怒。
宇文鉞怎么息怒,他边叫安宁边往外走,“把内阁六部的人全都叫进宫,令先把西山大营的人叫过去,先把百姓安置下来。”
“告诉达那,谁要是在这节骨眼上找不痛快,朕把他九族拿去堵黄河。”
外边瓢泼大雨,安宁什么都顾不及了,赶紧叫人拿伞。
可再一看,皇上已经走进了雨里。
“快啊,皇上要是出了什么事,咱家削了你们的皮。”
一屋子人瞬间没了,只留下沈嬛。
他着实被暴怒的宇文鉞吓了一跳,凶狠得仿佛要吃人一样。
可这样的宇文鉞,却比平时多了几分烟火气。
原来,他也是会吼人骂人的。
腿也长,一比比自己两步还大。
要伺候的人没了,沈嬛自然也不能留在这儿,他跟奉茶的宫女要了把伞,一个人从养心殿出来。
宫道上已积了一层水,亏得花盆底的鞋底子高,才顺利地趟过去。
不过小腿以下的衣裳全都湿透了,淅沥沥地往下滴着水。
大佛堂里已经忙活完的晴子和小喜听到宫门被扣响的声音,还以为是什么人,一个打伞一个提着灯笼走出去,高声道:“谁啊?”
沈嬛道:“小喜晴子,是我。”
没想到竟然是他,两个赶紧开门,看着他湿漉漉的鞋子和衣裳下摆,连忙把伞凑过去。
沈嬛伸手拦住:“快些进去吧,反正都湿了,回去换便是。”
“小主怎么回来了?这次怎么回来得这么早?”他侍寝几次,两人已经摸清了规律,不到深夜是不会回来的。
怎的这次这么早?
难道出了什么事?
看他们脸色,沈嬛就知道他们在想什么,道:“黄河决堤,皇上召集大臣商议朝政去了,我就先回来了。”
沈嬛和晴子都没经过水灾,对黄河决堤没太大的概念,只知道朝廷要赈灾,要派人修堤坝。
小喜却是经历过水灾的,面色都白了,合着双手对着养心殿的方向拜了拜。
晴子在旁边看得莫名其妙:“你这做什么呢?”
小喜道:“奴才在求菩萨,保佑皇上顺顺利利把这次黄河的事儿了了。”
沈嬛进了屋,边把花盆底脱了,边问小喜:“小喜你原是哪里人?”
小喜放下手:“奴才是盛京人士,不过跟奴才养父去别处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