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那娘,我们走了。”刘氏说道。
大张氏挥挥手,往院子里去了,郑氏带着李香寒和刘氏小张氏一起往张家村走去。
张家村是个大村子,整个村子的人家加起来都有三百多户,整个村子除了几家外姓人其余的都姓张。而且张家村人的生活水平明显要比李家村的要高出很多,至少整个张家村大多数人家的房屋都是青砖瓦房,而且还出了一个秀才,很多人家更是能够将孩子送到学堂,所以张家村有人有马车也并不奇怪。
小张氏和大张氏一样,都是出自张家村,两人还有一些亲戚关系。当然,小张氏的娘家是张家村少数不富裕的家庭之一,要不然她也不会嫁到李家村去。
几人在张家村乘坐马车的地方,小张氏碰到不少的熟人,自然少不了一阵寒暄,毕竟这还是小张氏第一次乘坐马车去县城。
这马车可是张家村的一户人家新置办的,以往都是只有牛车。虽然马车比牛车贵了几文钱,但因为马车比牛车快了一倍,还是有不少人愿意乘坐的。
刚才刘氏和小张氏也流露出要乘坐牛车的意思,不过郑氏却想着早点办好事情早点回来,就没有同意,并说道:“大嫂,三弟妹,我今天要办的事情比较多,这……还是坐马车快一些,要不然咱们……”
马车可是比牛车快了一倍的时间,多花几个铜板她还是愿意的。况且她除了要跟着去看家具外,还准备买一些布匹回来做窗帘、床上用品和采买搬家办酒席需要的干货,更是想要买些家禽回来养,现在家里有这么大的地方不养些家禽实在浪费。
这几年下来,郑氏除了不用下田干活,她已经成功转变为一个普通的农妇,办起事来是样样不差的。
刘氏和小张氏自然听出了郑氏的坚持,也只得咬牙跟着一起乘坐马车了。
李香寒在一旁看着刘氏和小张氏因为多花了钱而一脸菜色的模样,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这两人一定要跟着她们。两人对于阳水县也不是很陌生,各自去办各自的事不是更好么。
“妹子,你这是去县城里卖些什么呢?”一个穿着水绿色崭新棉布衣,外套一件深色棉袄的年轻妇人向小张氏问道。
通过小张氏刚才的招呼声中,李香寒知道,这是小张氏族中的一位嫂子,年纪比小张氏稍大,但是人看起来却比小张氏年轻多了。
“我二嫂和侄女要去采买搬家的物件,我和大嫂也跟着一起去卖些绣品,县里总比镇上多几个钱。”小张氏强扯出一个笑容回答。
她的绣活并不出色,即便是在县里也不过多出几个铜板罢了,如今一乘坐马车那车马费可能都多过那几个铜板了,她脸色能好看才怪。
“师傅,请问这车费怎么算的?”郑氏微笑着问着坐在驾驶位上的车夫。
车夫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穿着也比较好,一个补丁也没有。他见郑氏身边站着李香寒,回答:“这大人八文钱,孩子四文。”
果然马车就是比较贵!郑氏也不在意,一脸平静地递上二十八个铜板,说道:“这是三个大人,一个孩子的费用,二十八文,您数数。”
郑氏递上铜板,又转头对着刘氏和小张氏说道:“大嫂,三弟妹,这次的车费就让我出了吧,毕竟也是因为我你们才要跟着一起坐马车的。”
刘氏立即一脸笑容,嘴里却说道:“那多不好意思呀!”
小张氏眼里也闪过喜色,却马上换上一副不好意思的模样,跟着推却说道:“这……这哪能让二嫂你破费呢!来回要好几十文呢,这让咱们怎么好意思呢!”
第四十章 什么意图
正是赶集的日子,即便很多人不舍得多花钱乘坐马车也还是很快就凑齐了一车人。赶车的老汉一甩鞭子,马车便哒哒哒地前行。
乡村小路并不平坦,马车一颠一簸的,让李香寒在心里不住地吐槽,看来得尽快给家里打造一辆改良的马车了,只是不知道这小小的阳水县是否能有这样的能工巧匠。
都说三个女人一条街,更何况这农家的妇人更喜欢八卦,一路上马车里总是吵吵个不停,李香寒只能闭上双眼靠在郑氏的身上,封闭自己的感官。
马车一路行驶了超过半个时辰,才来到城门口处停下来。众人纷纷各自离去。
“二弟妹,你现在要去做什么?要不然我和三弟妹跟你一块儿去吧?这县里的绣庄还是你比较熟悉,待你办完事就麻烦你带着咱们去绣庄吧。”刚一下车,刘氏就开口对着郑氏说道,语气里完全没有商量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