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于皇帝想立皇太子,而是皇帝想立的是皇太弟。
皇帝自己有龙嗣,大皇子聪明,二皇子稳重,哪怕是立身为凤凰的三公主,也不是不可能。为什么要立无夷王呢?是发生了什么他不知道的事吗?
可这是老师说的。
这位大人一边觉得荒唐,一边还是出于对老师的信任,站了出来。
“朕也是这么想的。”垂坐于龙椅之上的皇帝闻云幛,语气里都透着掩饰不住的激动与喜悦,“爱卿和朕很有默契啊。昨夜先帝入梦,提醒朕找到了先帝的遗诏,朕身有所感,想要遵从先帝遗愿,立个皇太弟。”
举朝哗然。
唯有向阁老的学生终于在心里长舒了一口气,真的赌对了,皇帝竟然真的属意无夷王,而不是自己的儿子。
“诸位爱卿上个折子吧,朕想先看看大家都属意谁来当这个皇太弟。”
本来按照闻云幛的意思呢,他是打算直接就宣布让闻嘲风当皇太弟的,可是不管是向阁老还是闻嘲风,都建议他先“民主”一点,给大臣们一个畅所欲言的上奏折机会。
闻云幛同意了,却生怕这些人误会他的意思,重音强调了好几遍是“皇太弟”,只能从他的弟弟里选!
作者有话要说: 瞎扯淡小剧场:
闻云幛:看我的口型,弟弟!
第120章 开始钓鱼的第一百二十天:
早朝之上, 虽有了突然立储的轩然大-波,但在波澜之下的蛮族异动,也没有完全被压过了风头。
在大启历史的众多伤疤之上, 永远有一个难以磨灭的痕迹叫“蛮族犯边”。
毕竟“被蛮族打得差点跪下”的昨日之事,并没有过去多久,像向阁老、寒武侯这种经历过屈辱历史的老臣还有不少, 他们不可能对蛮族不敏感。讨论的开端,便是几个卫队将军默契的上折请奏, 他们想带队去边关溜溜。
其中就包括了寒武侯本寒。
是的,寒起最终还是瞒过妻子, 写好了奏折, 并成功递到了御前,连闻嘲风都没能给他暗中拦截下来。寒起对此颇为自得,觉得自己真是宝刀未老。
闻嘲风站在宗亲队列之首, 微微一笑, 他根本就没想过要拦,因为……
“寒爱卿啊, 醒醒, 朕是不可能这么对有功之臣的。”当今的天子闻云幛,不一定是个好皇帝, 却一定是个好人,他的好尤其会体现在这种时候, “你的脉案朕这里一直有备份, 你为大启鞠躬尽瘁、浴血奋战几十年,朕如今若还要强行启用于你,那朕还是个人嘛?!”
对于闻云幛来说,再没有比退休回家含饴弄孙更幸福的生活了, 他对功臣最大的体恤自然也是如此。想让寒武侯再回来干活?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哪怕是从他尸体上踏过去呢,他也要誓死捍卫寒起的合理合法的退休权利!
寒起:“……”就,也没有那么想退休。
但龙椅上的闻云幛已经大袖一挥,表示话题到此为止,寒爱卿不用再提。他转而问起了其他人的意思:“朕是觉得,远水救不了近火,与其从关内调兵,不如直接让就驻守在北疆的尺玉卫动一动。”
尺玉卫便是肃王和寒家大哥所在的卫队,大启战力最为雄厚的一支。其雄厚的底蕴体现在方方面面,历史悠久,军资丰富,武器完备,以及……人数众多。哪怕分了左右中三路分队,每一分队的人数也都快要反超其他一个卫队的总人数了。这也是《帝路》原文里,肃王能和闻嘲风掰腕子掰到最后的资本,他兵强马壮,又盘踞北疆多年,说是北疆的土皇帝也不为过。
也亏得肃王本身对皇位没什么太大的想法,他属于那种“你要是给我皇位,那我就担着;不给我,那我就安心蹲在北疆”的类型。
原文里肃王的突然起义,曾让闻嘲风一直觉得这就是个卑鄙的伪君子,嘴上说着什么无欲无求,实则心里也满是野望。但如今返回头再看,闻嘲风才意识到,肃王起义,也许就只是想给百姓一个稳定的生活。
当你是个好皇帝,甚至也许都不需要有多好此处参考闻云幛,肃王都会安安静静的守好北疆的大门,当一个合格的战神。
只有在你带给了这片土地太多不必要的苦痛与灾难时,他才会挺身而出。
肃王永远在为了天下而战。
不过,这种近乎圣人的性格,在现实中是很难遇到的,也很难让人信服。大多人都还是闻嘲风这种大俗人,会对拥兵自重的肃王充满忌惮,好比如今的满朝文武。
一听到肃王的大名,不少本来能言善辩的大臣都变成了哑巴,不知道该如何诉说陛下的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