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钓_作者:雾十(65)

皇帝:“……”

皇帝本来今天已经先约了皇后,一同听太医对腹中胎儿的请安脉;再约了贵妃,一起回忆大皇子小时候的趣事,展望一下他们的济儿也快回来了,不知道这回能不能成年;最后再去和其他的孩子去御花园放放纸鸢。多么完美的一趟天伦之旅。

啪。

没了。

他几次运气,真的很想说朕没空,不见,但最终他还是忍了下来,几次努力,才做好了心理继续工作的心里建设。

王御史这回同样是来势汹汹,但比上次明显要更加理直气壮。

他抓到的小辫子,就是寒武侯的护卫归属问题。

寒武侯虽然解甲了,但按照朝廷的规定,他这样退役的大将军身边,还是允许保留一部分旧部护卫的。护卫和护院不同,他们还是在役军人,享受朝廷军饷。人数不多,却绝对是精锐。主要目的是保护寒武侯不被报复。

说真的,武侯奋勇杀敌这么多年,从大启百姓的角度来说是很安心的英雄没错,但在边境线那头的“友国”看来,却是恨不能杀之后快的祸首。

恨寒武侯的人,能从大启的京师一路排到蛮族的都城。

安保人员由朝廷安排,也算得上是朝廷对优秀将领的后续保障计划,不能人家服役国家一辈子,临了却连个善终都留不下。

这是先帝时才有的政策,一直延续至今,所有的高级将领都一样。

当然,寒起可调动的护卫数量和质量,要比旁人强不少,毕竟寒起的功绩放在那里,在军中的受欢迎程度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比的。不少人都像杨校尉一样,就是因为崇拜寒起才参的军,他们是很愿意来给寒起当护卫的。

这护卫的人数一多,寒起可操作的空间也就大了,好比调出三分之一来保护老娘老妻,再调出三分之一保护儿子。甚至恨不能把另外三分之一送去北疆,保护他只会动嘴皮子的大儿子。

他觉得自己是根本不需要人来保护的,他可厉害了。

而在护卫保护他家人的这段时间里,粮饷会由寒府出,寒家真的不缺钱,他们也不会占国家的便宜。

王御史却像是偷了油的耗子,拿着寒武侯私下拨款的证明,激动道:“他们虽是武侯的护卫,但寒武侯也不能如此公器私用啊。哪怕是寒起出钱,也不行。寒江雪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虚衔,按照礼制,他身边的私兵不能超过十个。现在的数量却是四倍有余。”

皇帝对王御史是真的太失望了,倒不是因为王御史的这个谏言角度显得太没有人情味,不顾武侯之子的死活,而是:“你举报这些前,有去详实核对过内容的真假吗?御史台的职能是监察百官,肃正纲纪。不是让你如长舌妇般捕风捉影,陷害忠良。”

这话就说的有些重了。

王御史立刻下跪,山呼不敢:“微臣该死,但臣说的句句属实,没有编造啊。”这可是太后给他的情报,怎么可能有错?

“那你知道私兵一事,朕已经下旨同意了吗?”

“……啊?”王御史傻眼了。这、这他怎么能想到,不对,这种事,哪个皇帝会同意?又是哪个臣子会傻兮兮的直接上旨去问啊?

寒武侯就敢啊。

而寒起之前匆匆回京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上给皇帝的折子被批准了,但需要面谈。

皇帝和寒武侯都是办事喜欢讲究效率的,保护寒江雪的陪戎小队这才能够很快到位。其实皇帝当时的意思是,粮饷也不需要武侯出。毕竟出事之后,无夷王身边也是要增加护卫的,顺带手就能一并算进去。

但寒武侯却很坚持,礼不可废,也不可僭越。寒江雪一个小小的虚衔,怎么能享受和无夷王同等的待遇?

“你就是太守礼了。”皇帝当时是这样对武侯说的。

哪个立了寒武侯那些不世之功的武将,能像寒武侯这样十几年如一日?不说怎么张狂骄纵吧,至少不可能还如此坚守本分。

皇帝对寒武侯再满意不过,也因此,他对于王御史的感官就更低了。

一个大臣想要在朝中立住,要么是个聪明人,要么是个心有坚持的君子,哪怕是个混吃等死的谄媚小人呢,至少总得图一头吧?皇帝真的不能理解,像王御史这样又蠢又毒,还总是跳的格外高的,为什么还能至今留在任上。

他下面的人都是瞎子吗?就没有人想过搞掉他,取而代之?应该很好搞吧?

王大人趴俯在地上,眼前一黑,完了。

***

寒江雪翻箱倒柜,在书房折腾到了大半夜,终于在即将燃尽的蜡烛里,看完了所有的东西。他过去是真的没少写,也不知道说好的咸鱼之魂都去了哪里。不过他倒是差不多理顺了自己过去的心里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