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写不好的,难道还不会背么?
就是祖宗风水不好,前世有冤孽恶报,缠着人阻人上进,多也是在会试这一关卡人,乡试总卡不住他的。
然而只有崔燮自己知道,他顶多就是那种头脑比较好,又拼命努力的学霸,并不是这群翰林、舍人一样的天才学神。所以为了应付明年的考试,他从八月起就开始找老师要历年考题,按着星期排班,每周一三五背《四书》题,二四六背《五经》题,礼拜日自己模考。
至于明朝没有带星期的历法——那有什么要紧的,他开始背的那天就是礼拜一了。
他回家时祖父母早已睡了,别的院子也都静悄悄的,没了人声。门房提着灯把他送进小院里,叫厨房的打水来给他洗漱,厨子又送来了养胃的米粥。
崔燮打发他们回去睡了,自己坐在桌边慢慢舀着粥喝,就着半明半暗的灯光,闭上眼背着白天看过的四书文PDF。
是他老师近日新作的文章,“由尧舜至于汤”三节。
这篇文章与他那种朴实古文风格的时文不同,讲究声律“高下长短之节”,文章“操纵开阖”之法。李东阳称作海内文宗,自然靠的也不只是诗词清丽,文章也是叫当世人钦慕的。他将诗词韵律变化引入文章,注重把控文章节奏,文中常用虚字舒缓语气,排比对偶也极合韵律。
作老师的文章长在此处,学生的偏偏正好差在此处,还有什么法子比仿写更快?
李老师苦心孤诣,不盼着他能出自胸臆,就盼着他写文章时能仿仿自己的风格,将那古朴陡峻的文风裁剪得更圆熟些。
崔燮看了一遍又一遍,渐渐定下心神,把满脑子恋爱的热情换成上进的热情,背起了“圣人之生有常期,或传道于同时,或传道于异世……”
第157章
才背完李老师的文章, 就又赶上李老师吟诗, 吟的还是应制诗。
崔燮到李东阳家时,李老师正对着一盘盛在白瓷盘里的杨梅摇头晃脑, 吟着:“沁齿不知红露湿, 到诗偏助玉堂清。名从傅鼎遥分派, 价比隋珠……”
见他进门,便朝他招招手, 叫他尝尝讲筵打包来的好东西。
崔燮穿过来这两年都没吃过鲜杨梅, 前世也没怎么买过这种贵价水果,可还记着那该是夏天上市的, 不该是这么冷的天能吃到的东西。
他拈了一颗杨梅, 看着那鲜凌凌、艳生生的颜色, 竟有点儿舍不得吃,托在掌心里感叹了一句:“这可真得阶比隋珠还贵了。初冬天气里竟然还有杨梅,肯定是温室种出来的。是京里哪个庄子种的吗?居然能让杨梅在冬天结果,可说是夺造化之妙了。”
李东阳笑道:“不是京里夺天造化。这是福建一带不知怎么种出来, 拿冰镇着用船运进京的, 难得还能这么鲜亮。北京就是盖了暖房也养不出杨梅来——你没见过杨梅树吧, 树高可达数丈,茂冠蔽日,树干可有一人环抱那么粗,哪个暖房养得下。”
他环臂比划了一把,怀念地说:“为师少年时代父亲回乡扫祭,到过江南, 那真正是文风昌盛、景致繁华之地……”
风景繁华,远胜北京十景、天津八景,他家门口西涯(汲水潭)……
他年少时写的《南行稿》还在崔燮案头堆着,里面各种游记、怀古诗,中间还夹着旅游时遇上某某官员请他吃饭的应酬次韵诗,又风流又雅致,比现在小清新出去旅行写的游记可高明多了。
崔燮“嗯嗯”地听着,把那颗扬梅扔时嘴里,舌尖一碾便碾出一兜酸甜微冷的汁水,十分爽口。
的确新鲜,不过这贡品太珍贵,他吃了两颗便拿手绢擦了擦手,不好意思再吃了。李东阳笑道:“这东西虽然稀罕,给经筵讲官们分的也不少,我家里还有小半篓,这碟是专给你留着的,不想吃了就叫人装回家叫家人尝尝。”
御赐的贡品,不是这样吃经筵的日子轻易得不着,但得拿的时候,他们做讲官的也没有客气的。
崔燮便也不客气,谢过老师,又问:“方才先生在吟诗,叫我打扰了这一番,不影响先生的诗兴么?”
李东阳道:“那是在文华殿领赐时就作好的应制诗,方才看着杨梅又想再琢磨一下,也没什么打扰不打扰之说。不过你来得晚了一步,没听到首联,我再给你念一遍,你也替我记着,回头我还要出个集子。”